一畝地栽植40棵左右,頭幾年不耽誤中莊稼,2年後可以挂果,等果樹大面積結果時,畝産可達到萬斤以上。
菏澤牡丹區王浩屯鎮梁于村200多畝麥田都栽種上了梨樹。
齊魯網4月6日訊(記者 張偉 通訊員 張嘯)地裏的小麥剛返青,正是莊稼人清閒的時候,牡丹區王浩屯鎮梁于村村民卻在地裏忙活起來。3月19日,63歲的王文義和老伴兒扛著鐵鍬來到地裏,“剛領了35棵梨樹苗,老伴兒扛著苗,我挖坑,一晌的功夫就栽完了。”
不單單是王文義一家,陽春三月,正是栽植果樹的好時候,村裏200多畝麥田都栽種上了梨樹。“這是村裏從河南寧陵引進的金頂謝花酥梨,種上2年就能挂果,結出的果實個頭大、耐儲存,價格比市面上的梨要貴一些,果樹長成前還不耽誤種莊稼。”王文義説,“幾年後,等果樹長成了畝産可達萬斤,收益可比種莊稼強多了”。
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的梁于村,除了種莊稼,近幾年開始種植大蒜和辣椒,無奈價格不穩定,多數村民還是靠外出務工養家。在這個1500人的村莊,有著116戶貧困戶,是省級貧困村。
百餘公里外的商丘市寧陵縣石橋鎮是遠近聞名的“梨鄉”,所産金頂謝花酥梨以酥脆易溶、汁多味甘聞名,每當金秋時節,寧陵縣萬畝酥梨豐收。具有區域特色的梨果産業,現已成為支撐寧陵經濟的主導産業、群眾增收的支柱産業。梨花飄香,讓百公里外的梁于村嗅到了奔小康的希望。
梁于村村支書王俊田的宗親王魁傑,就生活在“梨鄉”寧陵縣石橋鎮,每年春節前,王魁傑都會帶著幾箱酥梨來到梁于村走親戚。67歲的王俊田幹了40多年村支書,讓村民脫貧致富的慾望預發強烈卻苦於沒有途徑。
今年春節前,王魁傑再次回到梁于村。在村大隊部,牡丹區安監局駐村“第一書記”劉曉東聽聞“梨鄉”梨果産業發達,立馬有了想法:人家能行,咱也試試?
説幹就幹,春節剛過,“第一書記”劉曉東帶著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來到“梨鄉”考察,現代農業、高效農業和生態農業在這裡快速發展,助推老百姓致富增收。沃土生“金”的喜悅,刻在群眾臉上,樂在百姓心窩。
“人家地裏可不種莊稼,梨樹一眼望不到邊,咱可是漲了見識。”跟著去考察的村民王喜山説。
王魁傑向村民們介紹著種植果樹的經驗,一畝地栽植40棵左右,頭幾年不耽誤中莊稼,2年後可以挂果,等果樹大面積結果時,畝産可達到萬斤以上。
“大蒜價格波動大,有時候收入不保本,從地里拉走的酥梨,行情好的時候酥梨每市斤的價格能突破2塊,行情一般的時候也不低於1塊錢,算算賬咋著也比種莊稼或者辣椒、大蒜強。”種了一輩子莊稼的王喜山跟家人盤算著,將家裏的3畝地都種栽植上了果樹。
“莊稼人搞啥産業?栽植果樹先期不誤農田,幾年後結果豐收時,就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劉曉東和村兩委建議大面積栽植果樹。
對於一個地理位置偏僻的貧困村,你能想像到的扶貧模式什麼樣?給村裏一筆錢,買一批物資?還是建一個工廠?現成的例子讓村民大開眼界,回來後口口相傳,不用動員,大夥兒栽植果樹的積極性就很高。
脫貧找根,致富有門。3月10日,用扶貧資金買來的梨樹苗運送到村裏,7000余棵樹苗很快被栽種在地裏。19日,10000棵樹苗運來,本該清閒的村民又開始在地裏忙活起來……
已經栽植到麥田裏的樹苗,承載著梁于村的豐收夢想。梨樹開出致富花,今後圍繞梨樹種植逐漸形成的生態觀光、體驗採摘等産業,也能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