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化”影響千家萬戶
看到張雲忠和他的藝術團,讓記者不由地聯想到了“草根”一詞。我國較早關注並研究“草根”現象的社會學家艾君曾説,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既普通又頑強的老百姓,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動態、可變的,並不存在永遠的精英與“草根”,誰都有可能成為社會的主流。對於“草根”既“普通”又“頑強”的詮釋,用在對張雲忠和他的藝術團的形容上再合適不過了。
“我家離鎮上十幾裏地,丈夫在外工作,我是個家庭主婦,主要就是看孩子,平時跟村裏的婦女們一起跳跳廣場舞,有一次張團長到我們村演出時,我們就認識了,我們幾個‘能跑能顛’的年輕人就加入到了藝術團”, 這位1988年出生的“辣媽”告訴記者,“雖然我們都已經做媽媽了,但我們年齡並不是很大,我們也有自己的愛好和小小的夢想,我們喜歡音樂和跳舞,我們可能唱不好、跳不好,但我覺得沒人可以‘剝奪’我們唱歌和舞蹈的權利,我們不只是跳跳廣場舞,我們一直在想法子,編出更多農村故事的節目,我們還夢想著成為‘農民明星’,去更多的鄉村演出,給更多百姓帶去歡樂。”談到這些,她一臉抑制不住的激動,但又語氣低沉下來,“可是也有人説我們,一個個女人家,不好好在家看孩子,東跑西顛的不顧家… …”,她沒再繼續説,簡單的話語間清晰的道出了內心的矛盾。
藝術團的部分姑娘們
俗話説得好,再好的的駿馬耕地也不如牛。如今,農村變化日新月異,物質生活水準有了極大的提高,可是,有幾個農村人現場感受過大型演出?有多少熒屏節目能真正讓農村人覺得“接地氣”?有多少高大上、鉅資投建的文化藝術項目“拒”老百姓之千里之外?又有多人真正關注過他們想要的是什麼?
“他們編的節目,是我們身邊的一些家長裏短的小故事,記得有個節目,好像關於一個暴發戶酒後駕車的,雖然只是與騎電動車的路人發生了一點小糾紛,但讓大家很受教育,比如,不能酒後開車,不能闖紅燈,尤其是騎車帶著孩子的家長,有時候看著路口沒車就要闖紅燈,真的很危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怎麼能這樣做呢?”村裏一位老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