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業(右)在查閱資料(平度臺記者于偉偉供圖)
當地村民送來錦旗(平度臺記者于偉偉供圖)
在農村有一個習俗,每到過年,家人會把書寫好的祖宗排序族譜挂起來以示懷念,這叫“家譜”。自己的根到底在哪?自己的老祖宗是什麼人?近年來,隨著尋根熱興起,民間修譜師應運而生。平度市民王洪業潛心研究家譜15年,義務編寫整理了8部家譜姓氏續譜。
據山東人民廣播電臺《直播山東》報道,王洪業做過電影放映員、文化站長、史志辦公室主任。説起編修家譜的歷史,老人笑著説,這源於自家堂哥的一個囑託。他説:“90年代末,本家一個老哥哥跟我説,希望我能把我們的族譜續修下去。”
編家譜看似簡單,其實費神費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蒐集、整理。除了挨家挨戶問,還得處處留心,有時還得去翻老戶口簿,外地的還得打電話詢問。王洪業告訴記者:“如果是在民國以前,每隔60來年就要修一次家譜,找到他們的家譜,大部分人不會看。”
就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王氏家譜續了下來,被全村人傳看。自此,王洪業走上了一條為各姓氏宗族編修家譜的漫漫長路,至今已經有15個年頭了。王洪業説,家譜中詳實記載了姓氏、人口遷徙、有名的人物和故事,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王洪業説:“2015年正月初四,河北省代姓聞名來到平度追根溯源,今年秋天,日照耿姓也是慕名而來,他説,從網上看了全國不少研究家譜的都是為了掙錢,唯獨我們修家譜不是為了掙錢,開車300公里來回返了3次找我們續修家譜。”
費神費力,還“倒貼”不少錢,這麼大年紀了究竟圖個啥?王洪業説,整理家譜讓每個人都有了家族歸屬感,就是想有生之年,給鄉鄰們多留點美好的東西。“因為我們成立了青島市譜牒文化研究會,有責任把這項工作做下去。”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