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劉嘉坤:發展新型高效生態農業 促進精準扶貧

2016-03-04 09:12:11 來源:齊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為國家貢獻了70%以上糧食的800個種糧大縣中有110多個是貧困縣。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認為,大力發展新型高效生態農業,釋放城市與農村兩方面的活力。

1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

  齊魯網北京3月3日訊(記者 孔冠軍)國家正在打一場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實現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中國今後五年最艱巨但又必須打贏的"硬仗"。

  為國家貢獻了70%以上糧食的800個種糧大縣中有110多個是貧困縣。如何讓種地的農民其勞動有合理的回報?如何將扶貧與産業結合起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認為,大力發展新型高效生態農業,不僅可以破解農村貧困、消除鄉村環境污染、帶動農民和農二代大學生就業問題等,還能釋放城市與農村兩方面的活力。

  目前,我國“三農”問題出現的新動向,制約著農業可持續發展。劉嘉坤説,要想打贏這場"硬仗",存在的問題還不少。他説,我國農村兩級分化嚴重,還有7017萬現行標準線以下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在農村。按照中央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到六年時間要實現全部脫貧,每年要減貧1170萬人,僅靠中央財政資金這個壓力是很大的。

  “農民增産不增收問題突出。”以山東、河南、東北三省為例,糧食連年豐收,但價格低迷,玉米只有0.85元/斤。即使如此,也有價無市,多地爆發出農産品滯銷問題,涉及主糧、蔬菜、瓜果、牛羊肉、奶類多種農産品。中國農民不僅與國內資本競爭,還要與國際資本競爭,甚至與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發達國家的農民拼價格,這對人多地少的中國農民來講是非常不公平的。

  在農村摸爬滾打一輩子的劉嘉坤,對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也有著自己深刻的認識。“現在多為婦女和老人種地,農業採取非常粗放的辦法經營,大量化肥、農藥、除草劑、地膜使用,造成嚴重的鄉村環境污染,也污染了食物鏈,城鄉居民健康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家付出了高昂的治理成本。”這一現象,令他痛心疾首。

  “高效生態農業,不是以往的建大棚種蔬菜、盲目跟風搞建設”,劉嘉坤説,高效生態農業指的是在儘量少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學投入物的前提下,保證作物産量基本不下降甚至高産。優質優價,使得農民付出比在城市打工同樣多的勞動力前提下獲得同樣多甚至更多的經濟回報,拉動城市中高端消費市場。該新型産業涉及種植、養殖、加工、銷售、旅遊與養老多項涉農産業,附帶解決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全面提升國民健康水準。通過高效生態農業破解農村貧困、消除鄉村環境污染、帶動農民和農二代大學生就業等。

  “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分佈的地區,恰好是生態環境品質較高的地區,那裏遠離工業污染,適合發展優質農産品。如果農産品優質優價,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附加值就會大幅度提升。不與發達國家農民拼土地數量,就能夠變劣勢為優勢。”劉嘉坤説,由於現行的農業模式種地不掙錢,農民就不好好伺候土地。傳統的精耕細作方式被無情拋棄,轉而依賴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造成地力嚴重下降,突出表現在土壤板結、酸化、有機質下降、重金屬污染、耕地污染等。

  在劉嘉坤看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還可以釋放城市人群的購買力,幫助政府扶貧,促進城鄉和諧。優質安全食品因為源頭沒有污染,沒有農藥等,這樣的食品有很強市場競爭力,可帶動健康産業發展。健康産業形成繼房地産之後的新型産業,藥食同源,只有食物健康,人體才健康。優質農産品回報高,可帶動農民就業,有利於農民脫貧致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先富帶後富”。另外,這樣的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也有很大的競爭力。

  同時,高效生態農業還可促進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恢復生態系統健康。避免農産品滯銷與餐桌浪費,節約寶貴的自然資源。

  劉嘉坤建議中央政府果斷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利用中央涉農補貼、各項扶貧資金和環保資金,用於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釋放城市與農村兩方面的活力,科學引領資本下鄉,促進精準扶貧。

  劉嘉坤分析,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將解決農民就業與脫貧。圍繞著種植、養殖、加工與銷售等等環節,增加生態就業機會。如果市場前景看好,農二代、大學生二代等優質勞動力會進入生態農業領域,糧食生産潛力會進一步釋放。中國涉農與環保方面的資金,即健康保障、社會服務的資金應向廣大農村傾斜,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盤活農村市場。

  此外,將人類吃的糧食與動物飼料糧分開,分類生産口糧與飼料糧。對於口糧和主要經濟作物,在水熱資源較好的傳統農業地區,採取精耕細作的辦法,即生態農業的辦法生産,達到國家要求的有機標準或至少綠色標準。提高優質健康無農殘糧食與食品附加值,釋放城市人群的購買力,全民動員解決“吃得飽、吃得好”問題。

  “保護城市消費人群的知情權,將有機和綠色認證收機構收回國有。”劉嘉坤説,優質高端農産品在大中小城市都有很大的市場,且健康産業是唯一可替代房地産的實體經濟産業。而要發展該産業,除了在生産源頭科學技術突破外,還必須在消費末端為城市人群把關。當前有機認證和綠色認證為公司行為,其權威性大大折扣,城市人群不相信,購買潛力被壓制,優質農産品的銷路亟待從認證瓶頸上打開。建議將全國不足萬人的全部優質農産品認證機構收回國有,嚴格對健康和生態環境把關,其工作人員可享受公務員待遇。

  經費使用要與精準扶貧和高效生態農業結合,發揮國家指揮棒導向作用。每年國家用於農業補貼、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土地治理、扶貧的各項資金達幾萬億,這些資金的使用不能按部門層層下達,必須按照扶貧目標或糧食安全目標做好頂層設計。可設計專門的資金託管部門,充分吸收産學研政農多方面的力量,用好國家資金,變輸血功能為造血功能。

  此外,他還建議建立大型高效生態農業試驗示範區。按照先試先行的原則,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建議以縣為單位,建立大型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以嚴謹的科學數據和事實來説話,以計劃+市場行為帶動糧食安全問題解決,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現象。國家購買農業、健康和環境保護服務,發揮國家涉農、涉環保、涉健康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前提條件是,國家資金向環境友好型、糧食保障性、就業扶貧型的高效生態農業傾斜,鼓勵固氮、固碳、化肥、農藥、農膜減量型農業。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