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林業局局長:"十三五"綠化率穩定在40%以上

2016-06-28 12:21:20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  昨天,市林業局局長曹友強向市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彙報我市生態林業建設情況和下步打算。可造林用地越來越少,耕地造林越來越難、現有林地林木資源存在流失危險;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造林綠化投入相對不足;資源管護有待進一步加強。

  昨天,市林業局局長曹友強向市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彙報我市生態林業建設情況和下步打算。據悉,我市“十三五”生態林業發展將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以維護森林生態安全為主攻方向,以增綠增質增效為基本要求,以建設青山綠水的生態文明城市為核心目標,形成“一軸一屏、兩網兩帶、三山三水、多極多點、生態間隔”的城市生態發展新格局。

  全市新增造林2.33萬公頃

  “十二五”以來,全市共完成營造林4.88萬公頃,林地面積從33萬公頃發展到35.24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從760.89萬立方米增加到1098萬立方米,林木綠化率從36.87%提高到40.01%。2010年,實施了“十綠”工程。以綠景、綠村、綠園為“點”,綠廊、綠屏為“線”,綠城、綠山、綠肺為“片”,綠網、綠腎為“面”,突出路、田、山、水、海、城、村、園綜合綠化,構建起以城市為核心,城鄉一體化,點、線、片、面相結合的綠色生態網路體系;2012年,按照“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總要求,我市林業提出 “一核四極、一軸三帶、一屏多點、生態間隔”的森林城市架構,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以産業化帶動現代化,構築起 “山海相連、林河相依、城鄉一體”的城市森林系統;同年,啟動了萬畝林場和大沽河綜合治理生態建設工程,全市共建設生態間隔林場35處,新增造林2.33萬公頃,補植造林4800公頃,恢復濕地4000余公頃,有效提高了自然本色和生態功能。

  近年來,青島市現代生態林業建設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但仍然面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可造林用地越來越少,耕地造林越來越難、現有林地林木資源存在流失危險;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造林綠化投入相對不足;資源管護有待進一步加強。

  實現生態定位監測常態化

  “十三五”期間,全市生態林業發展將不斷優化生態格局,提升生態功能,發揮經濟效益,體現社會價值。全市林木綠化率穩定在40%以上,林木蓄積量增加到1200萬立方米,濕地保有量14萬公頃;林業産業總産值達到500億元,森林休閒體驗人數1500萬人次。同時,逐步健全管理資訊化體系,強化依法治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態定位監測常態化。

  持續推進生態建設四項任務,一是以生態提質、生態保護為目標,自然修復與人工促進相結合,封、造、退、撫、改、護、防等並舉,鞏固和擴大生態空間,全面提高生態資源品質。二是進一步優化區域佈局,逐步建立藍莓等多種特色經濟林産業基地、油用牡丹等木本糧油高産穩産基地建設;利用林地資源空間優勢,扶持林禽、菌、草、藥等林業立體複合經營;建設一批森林、濕地、郊野公園,開展旅遊、醫療、康養、教育、娛樂等活動,構建創新型森林旅遊發展體系。三是通過林業基礎地理資訊系統、森林火災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等的建設,為林業管理部門提供可視化、精準化的應急指揮服務。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資源資産産權、用途管制、生態保護補償、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對國土空間的林業資源明確産權主體,明晰權屬關係,實行生態紅線總量管控、規劃定額管理和用途管制;突出水源地、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等生態補償重點,建立將資源消耗、生態破壞、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綠色考核評價體系。

  構建城鄉一體化生態宜居空間

  以大沽河為生態中軸線,以北部山區為陸地生態屏障,構建全市軸屏相連的生態格局。開展荒山造林、村莊綠化等工程,有效改善人居環境,帶動旅遊經濟、經濟林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形成一道靚麗的綠色風景線和産業線。以水系和道路兩網為自然骨架,依託沿海防護林帶、生態間隔林帶兩帶建設,將散佈在城市中相對孤立的生態斑塊有機聯結,形成廣域分佈的片狀、面狀、線狀生態林,構建血脈相通的生態間隔體系。科學修復和有效保護北部大澤山山系、東南嶗山山系和黃島山群,修復破損的森林生態系統,重點恢復沿海灘塗濕地,保護海灣景觀風貌,加強庫塘水源地周邊涵養林的建設和管理,增強河流濕地植被自然性和水系疏通性,進一步拓寬城區居民森林旅遊的範疇和內涵,形成“多極多點”的城鄉一體化生態宜居空間。

  發展特色林業産業

  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在《關於我市生態林業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中建議,抓好生態林業建設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工作,將生態林業建設規劃與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專業規劃相銜接。建立公共財政支援林業建設的保障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林業建設,形成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林業投融資新機制。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實際的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大力發展符合我市林業産業特點的經濟樹木、種苗花卉、林下種養、林木加工、生態林業旅遊等特色林業産業。 記者 于順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