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孫會發向記者講述村裏的那些事兒。
在村子裏辦事必須公道。大事小事大家在一塊商量、研究,誠懇地和大家交流,別講套話、別一個人説了算,你出了錯群眾也理解。這個不難做到,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為覺得自己説了算。
68歲的孫會發還沒有“退休”的打算。“帶領村民致富的難題還沒解決啊!”頭髮花白的他把褲腿一直擼到膝蓋,像是要大幹一番。在同齡人頤養天年的時候,從平度市紅十字會康復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後的孫會發,挑起了同和街道孫家張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過上了比退休前還要忙碌的生活。
2016年1月22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意見》,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離退休幹部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充分凝聚和釋放正能量。“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培育“新鄉賢文化”,助推新農村建設。一時間,退休官員返鄉發揮餘熱成為廣受關注的新現象。新時期的官員告老還鄉有哪些優勢和作為?他們的還鄉路上又有哪些困難和阻力?
■為啥自找麻煩
瞞著家人接過“落後村”
6月8日一大早,孫會發接到電話趕到地裏的時候,倆村民已經“杠”上了。一個站在地頭嚷嚷:“我今天非要把這口井打了。”“你試試,你打我就豁上!”另一個攥緊镢頭毫不相讓。
孫會發“嬸子”、“叔”地叫著,很快問清楚了緣由:打井的村民把位置選在了兩家的地邊,沒跟人家打招呼。兩家越吵越兇。
接下來的講和因為這種尊重得到了回饋:不到半小時,打井的村民認錯賠了不是,攥緊镢頭的也消了氣。
自打退休後回到老家平度市同和街道孫家張村擔任黨支部書記,68歲的孫會發已經記不清自己做過多少回調解員了。
孫家張村是同和街道有名的落後村。“村裏這些年‘饑荒’太多,村集體的銀行貸款有幾十萬,村裏又沒有什麼産業,窮。”從1999年開始幹文書的孫菊勤説。“窮到什麼份上?村委會的4間辦公室塌了沒錢修,下雨就漏水。”村民李月娟説。村頭的那條土路是個最好的證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因為路難走,計程車進村還得多收5塊錢。
“你退休金也不少,找這個麻煩幹啥?”很多人都搞不明白,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孫會發為啥攬下這麼一個活兒。其實,2009年12月街道領導向孫會發發出回村的邀請時,他一開始是拒絕的。當時,他已經從平度市紅十字會康復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兩年,和兩個兒子經營著一家效益不錯的傢具廠。“儘管是土生土長的孫家張村人,但我平時在平度市區住,很少回老家。我知道村支書很難幹,怎麼也不能回來。”領導勸的次數多了,孫會發也不好意思。當同和街道黨工委書記親自出面找到他時,孫會發應承了下來,“我尋思黨委那麼看重咱,一把手找咱再不來,就不近人情了。”
2010年1月,在62歲的年紀,孫會發走馬上任了。當然,他還是瞞了家人一陣子。
■應對“疑難雜症”
到府女婿能不能分地?
“回來就要幹好它。”2010年大年初一,孫會發召集村裏威信比較高的群眾代表和在外務工人員開了一個茶話會,為村子以後的發展出謀劃策。
改變村裏糟糕的路況,是大家首先達成的一個共識。這些年來,儘管大家早已對村裏的路況怨聲載道,但是修路的事情始終張羅不起來。
“主要因為缺少一個主心骨。要修路,錢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讓捐錢,大夥也得看看你不能把事辦成了。雖然會發不在村裏住,但大家知道他有能力,見識廣,信得過他。”村裏老黨員孫會軍説。
憑藉著前半生在村裏積累的威信,孫會發獲得了村民的支援。短短幾天時間,村民自發捐款21萬多元。原本計劃硬化水泥路5000平方米,最終硬化了2萬多平方米。修好路,還安上了太陽能路燈,栽上了樹,2010年,孫家張村久違地拿到一個市級榮譽:“平度市文化建設示範村”。
分地同樣也是“死疙瘩”。因為牽涉到各家各戶的切身利益,這一向被視為農村裏最難解決的事。由於種種原因,孫家張村已經多年沒有進行土地調整。此前,街道辦曾連續3年派一個副主任到村裏監督,都沒把地分下去。
“分地得有工作方法。”擔任過國家幹部並且有過管理企業的經驗,這讓孫會發確定了分地的兩條原則:“分地堅決按照國家政策”;“代表村裏大部分人的利益”。
2010年5月,孫會發和幾個村幹部先走訪了平度市國土部門的相關領導,詳細了解土地確權等政策。接下來,他召集20多個有威信的群眾代表,商討分地的具體辦法,“怎麼抓鬮、怎麼個分法,都要大家集體作出結論。”
村裏一個到府女婿能不能分到地,就讓群眾代表們爭論了很長時間。“我們分了3個組,一個組十來個人為這個事討論。”孫會發説,大家討論的結果是,必須拿書面材料證明這個到府女婿在外村沒有地,才能有資格在本村分地。
“拿到證明,我們又去查了查以防材料作假,才確定給他分地。堅決不能錯,錯了老百姓就有意見。只要你沒有辦錯,陳情也不怕。”孫會發説。
之後,村委會把180多戶的分地情況貼到村口張榜公示,“讓大夥充分提意見,有意見再改。”事前的充分討論讓實施過程縮短到3天。儘管具體操作起來,也出現了不少突發狀況。
分地如此順利讓街道辦的那個副主任感到驚奇:“不用找街道辦求助,竟然把事情解決了。”回想起來,孫會發覺得過去街道辦幹部參與進來,會讓老百姓覺得“村裏拿上面領導壓我”,容易産生逆反心理。他之所以能做成,道理很簡單——“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難辦。”
■換屆高票當選
能拉來資金、接受批評
修了路,分了地,孫家張村的老百姓漸漸見識了這位返鄉老幹部的能耐:他知道充分研究國家政策,還懂得“走群眾路線”;他腦筋活,想法多,見了領導不打憷,還能積極向上爭取,給村里拉來資金支援。
上任之前,孫家張村沒有農灌電,村民用柴油機澆地費時費力費錢。2011年,孫會發經由街道辦向平度市水利局提交了變壓器改造申請。“我再親自去找水利局局長好好談談,不吃飯也不送禮,他看著我們村裏確實是幹事的樣,表示好的政策就得支援好的村。”靠著爭取的70多萬資金,孫家張村新上了1台變電器,新拉地埋農灌電纜5300多米。
2011年,為改變村民居住環境,孫家張村在村莊南頭建起28棟二層小樓。建造過程中,孫會發安排村裏在外當技術員的兩個村民監督工程品質,還將建房子的鋼筋拿到有關部門檢測。
在後來的兩次換屆選舉中,孫會發都高票當選村支書。對比先前在平度紅十字會任職以及管理企業的經歷,孫會發覺得當一名村幹部更不容易,“以前老百姓求著咱辦事,現在村幹部是服務型的,是咱求著他們。你做好事老百姓會表揚你,但一點事做錯了威信就下來了。”
孫會發坦言,回村當幹部這6年,他並非贏得了所有村民的支援。不過他覺得“這不是問題。他現在不滿意,後面慢慢理解了,也會滿意的。”讓他有這種自信的是承包村委一處舊房子的村民田某某。
“每年承包費3000元,他承包了十幾年。2010年我找到他,説錢少了。之後他一年交一萬二。他很有怨言,嚷嚷‘以前大家關係很好,回來當幹部了,看看你這些毛病’。2011年換屆選舉,他主動給我拉票,其實很支援我。”
他的經驗是,在村裏辦事必須公道。“大事小事大家在一塊商量、研究,誠懇地和大家交流,別講套話,別一個人説了算,你出了錯群眾也理解。這個不難做到,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為覺得‘我説了算’。”
最近,孫會發提的一個建議就被群眾否定了。去年,孫家張村村委會投資9萬元,安裝了一套凈水設備,每月免費給村民一桶生活用水。今年孫會發建議,安裝一個壓力罐,代替平度自來水公司的自來水。“我找20來個群眾代表、黨員一塊商量。他們最後提出意見,擔心萬一村裏設備壞了或者停電影響用水,最後就沒換。”
孫會發在村裏也有侄子侄女。有的侄子跟他説,“五叔,你當幹部沒跟你沾光。”“我問他,你跟我吃虧了沒有?沒吃虧就是沾光。村裏六七百人。你不能沾。一沾大傢夥就知道了。”
■還鄉路咋暢通
鄉村秩序離不開鄉村精英
像孫會發一樣退休之後返回鄉村成為新鄉賢的,仍是少數。據了解,考慮到農村黨員隊伍能力偏弱的實際,2010年時平度市委組織部出臺文件,鼓勵退休(離崗)幹部到農村任職。“一些農村幹部文化水準低知識層次低,對外交往渠道比較少,群眾認知度低。老百姓在其任職期間得不到更多的實惠。”平度市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説,當時共有孫會發等5名離退休幹部到農村任職。
“我們走訪過,群眾對孫會發比較滿意。”平度市委組織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離退休幹部回到農村,可以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在解決修路、水利、群眾生産生活等問題上有優勢。
2016年1月22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意見》,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離退休幹部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充分凝聚和釋放正能量。“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培育“新鄉賢文化”,助推新農村建設。
接受媒體採訪時,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徐大佑表示,鄉村秩序離不開鄉村精英的形成與推動,各種級別的官員退休回鄉,能夠與其他非體制精英一起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尤其在當前,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貧困人口多的省份應當採取各種措施,鼓勵退休老幹部下到基層一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平度市委組織部工作人員表示,需要帶頭人的多數是軟弱渙散的村莊,村情比較複雜,矛盾比較多,生産發展的壓力比較大。“這些都要去動手解決,大多數人到了退休的時候不願意面臨這些壓力和困難。而且所以吸引離退休幹部還鄉發揮餘熱,更多的還是靠黨性覺悟和鄉土感情。”
“退休官員還鄉能暢通底層與中高層之間的聯繫,推動鄉村治理的科學化、人性化,提高黨組織在基層群眾中的公信力。”青島市委黨校的牛月永認為,退休官員的想法能否得到接受和認同,關係到是否能真正發揮餘熱,“能否認同,什麼時候認同,認同之後也會有很多實際問題,可能會影響退休官員的熱情。”
另外,牛月永也提醒官員還鄉變身新鄉賢,亦是權力約束的新起點,“注意處理好人情與規矩、法律的平衡,防止行為産生偏差。”
“什麼時候真正退休呀?”聽到記者拋出的這個問題,孫會發笑笑:“帶領村民致富的難題還沒解決啊!”他把褲腿一直擼到膝蓋——看起來,還要大幹一場。
本版文/圖 本報記者 朱艷麗
連結
南昌高官退休
還鄉當起農夫
李豆羅從鄉鎮黨委書記一直幹到南昌市市長,最後又擔任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10年1月,結束最後一場報告,李豆羅當天下午就返回家鄉——江西南昌市進賢縣前坊鎮西湖李家,做起一名農夫,帶領當地村民建設美麗家鄉。
退休廳官回鄉
帶領村民種柑橘
曾在四川省農業廳、省水利廳、省政府救災辦等部門任職的范敬超,退休後回鄉帶領村民種柑橘。有人質疑他的項目資金的來源,有人認為他在任時肯定是貪官。埋頭苦幹8年,當地柑橘園種植面積達10100畝,投産果園每畝平均收益1萬元左右。最讓范敬超得意的是,“村民終於信我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