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工大橋垃圾遍地應該誰管?採訪8個部門沒有答案

2016-06-13 09:33:51 來源:大眾網 作者:韓廣強 責任編輯:王雪 字號:T|T
摘要】在連接臨沂經開區和羅莊區的臨工大橋上,沙土、石子以及其他垃圾遍佈,衛生狀況堪憂,而且從沒見過有人打掃,這麼漂亮雄偉的大橋通車才一年多就如此臟亂不堪,讓經常路過此橋的人們感覺心情不好,大橋上的衛生保潔工作到底歸誰管理?記者為此展開了幾乎是繞了一個圈的調查採訪,共打了13個電話,採訪了8個部門。

  臨沂市民鄭先生7日向《沂蒙晚報·今日羅莊》反映,在連接臨沂經開區和羅莊區的臨工大橋上,沙土、石子以及其他垃圾遍佈,衛生狀況堪憂,而且從沒見過有人打掃,這麼漂亮雄偉的大橋通車才一年多就如此臟亂不堪,讓經常路過此橋的人們感覺心情不好。為此熱心的鄭先生曾兩次撥打過市民熱線12345反映,但過了一段時間,大橋上的衛生依然沒人打掃,臟亂狀況依舊。

  大橋上的衛生保潔工作到底歸誰管理?記者為此展開了幾乎是繞了一個圈的調查採訪,共打了13個電話,採訪了8個部門,以下是具體採訪過程:

  第1通電話:羅莊區政府辦公室

  “羅莊區的環衛工作由城管局管理”

  由於不確定臨工大橋是由臨沂經開區管理還是由羅莊區管理,記者就先向羅莊區政府辦公室查詢羅莊區的環衛管理部門。

  辦公室工作人員告知:羅莊區的環衛工作現在由羅莊區城管局管理。

  第2通電話:羅莊區城管局

  “城管局只負責主城區 可以問問臨沂環衛集團”

  羅莊區城管局一位李姓工作人員介紹,羅莊區城管局只負責管理羅莊主城區的環衛工作,下邊街道鄉鎮的環衛工作大多是和臨沂環衛集團簽了協議,臨工大橋的環衛問題,可以問下臨沂環衛集團,看看是不是他們負責。

  第3通電話:114查詢臺

  “環衛集團的聯繫電話沒有登記”

  由於在網上查詢不到臨沂環衛集團的聯繫電話,記者撥打了114查詢臺。不過查詢臺這邊也沒有登記臨沂環衛集團的電話,只登記有市環境衛生管理處的電話。

  第4通電話:市環境衛生管理處

  “市環衛處只負責考核工作”

  記者於是撥打了市環境衛生管理處的電話,詢問臨工大橋的環衛問題由誰管理。一位張姓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是市城管局下屬的一個部門,只負責環境衛生考核,檢查衛生打掃得幹不乾淨,具體環衛工作應該是由環衛集團來做,我市百分之七八十的道路衛生保潔是由臨沂環衛集團來做的,並向記者提供了臨沂環衛集團的聯繫電話。

  第5通電話:臨沂環衛集團

  “問下羅莊分公司”

  臨沂環衛集團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集團有很多分公司,涉及到臨工大橋的環衛問題,建議記者問下羅莊分公司,並提供了分公司負責人的電話。

  第6通電話:臨沂環衛集團羅莊分公司

  “臨工大橋屬於市園林局管理”

  臨沂環衛集團羅莊分公司的趙經理介紹,臨工大橋一開始的衛生保潔工作是由他們做,但後來被收回去了,因為它屬於市管道路,由市園林局管理。濱河景區和兩條濱河路的衛生保潔工作都屬於市園林局。

  第7通電話:市園林局

  “臨工大橋還沒交接給我們”

  市園林局辦公室人員在了解了記者的採訪意圖後,提供了該局韓主任的電話。韓主任在其回復來電中表示,臨工大橋還沒有交接給市園林局,目前不屬於園林局管理,應該還是歸市政管理。韓主任最後還向記者提供了市園林局羅程所的負責人電話,讓記者了解具體情況。

  羅程所李所長證實,臨工大橋還沒交接給他們,目前綠化、保潔工作還應屬於施工單位,也就是市政方面。

  第8通電話:市住建局

  “臨工大橋已交接給市城管局”

  記者聯繫了市住建局,辦公室人員提供了該局市政處的電話。市政處一工作人員説,大橋早已交接,接收的是市城管局。

  第9通電話:市城管局

  “交接的只是工程項目 不包括保潔”

  市城管局的辦公室人員提供了該局市政科的電話。市政科一位劉姓工作人員介紹,市城管局是已接收臨工大橋,但交接的只是工程項目,包含工程的安全品質以及後期的維修保養,但交接項目不涉及環衛,不包括橋面保潔,交接協議裏就沒有保潔這一項內容。而衛生保潔又牽扯到費用誰出的問題。該工作人員也表示,之前也接到過關於該橋衛生的反映,市城管局既然是大橋的交接單位,下一步就要和經開區協商一下,看看保潔費用由誰出,把這個大橋的保潔問題解決。要是協商不下來,就會向市裏打報告,申請保潔費用,最終解決臨工大橋的衛生臟亂問題。

  至此,採訪才算告一段落,粗略算了一下,算上部門內部提供的電話,記者共打了13個電話,涉及的部門8個,才弄清楚問題的根源。但是問題目前仍沒有答案,就是以後到底由誰負責臨工大橋的衛生保潔?什麼時候能解決?

  記者手記

  “小問題”關乎“最後一公里”的暢通

  一座橋的衛生問題,談不上是多大的問題,既非性命攸關的大事,也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之所在。記者記錄下採訪過程,也不是為了表現自己採訪工作的辛苦,而是想説明,就是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你如果想要試圖解決它,就像市民鄭先生,想要改變大橋上臟亂的現狀,會費盡多少週折,還不一定會得到問題的答案。

  而且這個過程,是記者採訪走下來的,多少也得到了各個部門的配合;而對於市民來説,估計會更困難。

  “小問題”雖小,但它終歸也涉及民生,關乎市民“衣食住行”的其中一方面。“最後一公里”,説起來不長,其實也不短。如何打通梗阻,需要更多人思考。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