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隆親屬再次回沂蒙“這片熱土最讓我父親惦記”

2016-06-01 13:53:36 來源:大眾網 作者:張慶舉 責任編輯:王雪 字號:T|T
摘要】在沂蒙山區乃至全國,有一首歌曲歷幾十年而經久不衰,如今,走在臨沂的大小街頭,總能聽到《沂蒙山小調》這首熟悉的旋律,説到這首歌時,不能不回憶起領導創作該歌曲的抗大文工團團長袁成隆。

  在沂蒙山區乃至全國,有一首歌曲歷幾十年而經久不衰,如今,走在臨沂的大小街頭,總能聽到《沂蒙山小調》這首熟悉的旋律,説到這首歌時,不能不回憶起領導創作該歌曲的抗大文工團團長袁成隆。5月31日上午,89歲高齡的袁成隆夫人、高級記者邱健及其女兒袁海英再次來到沂蒙山區,切身感受袁成隆同志曾經深愛著的這片沂蒙熱土。

袁成隆親屬再次回沂蒙“這片熱土最讓我父親惦記”

  女兒袁海英向父親袁成隆敬獻花籃

  31日上午,在袁海英及費縣有關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邱健一行再次來到大青山勝利突圍遺址紀念區,仔細參觀了紀念碑、紀念館以及抗大碑林等地,回憶起革命戰爭年代發生在這片熱土上的英雄事跡,並在紀念區內親手種植下一棵常青樹。

  隨後,邱健一行來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費縣望海樓子山東麓白石屋村,深切緬懷這位視沂蒙山區為“第二故鄉”的“半魯人”。巨大橢圓形山石上銘刻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的題名,該題名正是袁成隆同志於1999年9月題寫的。袁成隆女兒袁海英在父親的墓前,深切懷念起已經過世十四年的父親。“這次來到沂蒙山區,我對您在沂蒙山區的戰鬥生活有了更具體更真實的了解,也更加懂得了為什麼您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沂蒙人,沂蒙山區的生活卻佔據了您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的原因,為什麼一生時間都惦記著沂蒙這塊熱土。”袁海英説,父親生前最愛唱的就是誕生在沂蒙山區這塊熱土上的歌曲。

  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的山石前,邱健在此靜靜坐了很久,每一次的到來都有一種特別的感觸。“老伴雖然不是山東人,是地道的北京人,但他卻對沂蒙山區有著更深的情感,他也自稱自己是一名‘半魯人’。在大店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領導創作革命歌曲,並在山東多地做過地委書記,他將太多的情感都留給了沂蒙山區。”邱健説,這也是為什麼老伴堅持要把骨灰留在沂蒙大地的原因。

袁成隆親屬再次回沂蒙“這片熱土最讓我父親惦記”

  邱健及女兒在大青山勝利突圍遺址紀念區合影

  相關資料

  將骨灰灑在蒙山沂水 袁成隆一生心繫沂蒙山區

  1912年9月5日出生在河北省通縣(今北京通州區)一個貧民家庭的袁成隆自1938年2月便參加革命工作,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陜北公學35分隊隊長,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德州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中共華東局辦公廳主任兼機關黨委書記,華東局農村工作部代部長,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第三組組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國防工業政治部常務副主任,國務院國防工辦副主任、國防工辦黨委常委,農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

  在戰爭年代,袁成隆同志隨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奉命由晉東南挺進山東後,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工作。1940年,在他親自領導組織下創作的《沂蒙山小調》至今唱遍祖國大地。

  1942年初,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袁成隆同志奉命由部隊轉入地方工作,投入臨沭和莒南兩個試點縣的減租減息工作。直至1947年後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袁成隆同志一直擔任縣和地區群眾運動試點工作團長,為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較大貢獻。

  為紀念《沂蒙山小調》誕生59週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50週年之際,費縣縣委、費縣人民政府在白石屋建立起《沂蒙山小調》紀念亭和紀念碑,將《沂蒙山小調》和《沂蒙山小調誕生記》碑文分別刻于碑的兩面,並將袁成隆題寫的“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及阮若珊題寫的“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紀念碑旁邊的巨型花崗石上。

  袁成隆生前曾對家人立下遺囑,自己的骨灰要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葬在八寶山,一部分葬在沂蒙山,另外一部分撒在沂河當中。2003年8月23日,袁成隆的部分骨灰被安放在費縣望海樓子山東麓白石屋山坡上,實現了這名革命老戰士的夙願:魂歸沂蒙,長眠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