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無法想像現如今想要上個幼兒園,究竟有多難。
原以為幼兒“入園難”問題,只集中體現在人口激增的一線城市,誰知四五線城市的家長也深受“入園難”的困擾:吉林延邊的家長為給孩子報名,在幼兒園外搭帳篷徹夜排隊。甘肅嘉峪關一位家長通過《地方領導留言板》反映情況,稱報名幼兒園需要搖號抽籤,報了240人只招70人,感到很沮喪。眼下,幼兒“入園難”已經成為全國範圍內的普遍性難題,身邊有不少朋友,尚處於“準媽媽”階段,就開始犯愁“公立園”“學區房”的事兒了。
教育部曾于2015年發佈《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期評估報告,其中提到從2009年至2014年,我國學前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4年,全國學前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2048.76億元,是五年前的8.37倍。成倍數增長的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為何沒能讓廣大家長感受到一絲輕鬆,反而需要面對更加殘酷的現實呢?近年來“公立園”拼關係、走後門現象嚴重,“私立園”收費水漲船高、教學品質得不到保障。可見,對於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能簡單從縱向來比較,還應當進行橫向的考量。按照國際通行的觀點,學前教育經費佔全部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9%左右,才能保證幼兒教育的基本需求,但長期以來,我國的這一數字水準長期徘徊在1.3%的水準。
面對近年來學齡前兒童的爆髮式增長,相關領域教育經費的投入顯得有些跟不上形勢,這也造成“入園難”的壓力幾乎全部轉嫁到了家庭身上。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減少,如果學前教育再成為壓在民眾身上的“新大山”,就會制約民生改善,降低居民的“獲得感”。
隨著“全面二孩”時代的到來,在“孕生養育教”的壓力山大面前,如果不能切實解決好幼兒入園難題,會讓很多家庭進一步滋生“生不起”“不敢生”的情緒,影響國家生育政策的落實。
學前教育屬於教育過程中最前端的一環,教育公平當從娃娃抓起。當前的幼兒“入園難”問題的集中體現,就是優質的公立教育資源不公開、不透明。既然公立幼兒園的建設經費、辦公經費、教師及保育員工資均為財政撥付,那麼入園的名額僅僅劃撥給少數人,就顯得並不合適。
近年來,針對“入園難”“入園貴”現象,兩會期間有不少代表建議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推行普惠式學前教育,讓更多的家庭能夠享受到價格合理、品質有保障的幼兒教育,應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朝著這一方向努力,需要國家層面上做出更給力的財政資金扶持、更為公平的入園政策設計。
教育公平應當是社會公平的底線,眼下,“有權的進公辦幼兒園,有錢的進私立幼兒園,沒錢的進非法幼兒園”的入園亂象必須得到有效遏制。針對“入園難”現象,不少省份提出新建小區必須“標配”幼兒園、未來數年投入財政資金擴建公立園等政策。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對民辦幼兒園的財政補貼,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享受到“普惠式”的學前教育,補上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的“短板”。(劉晶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