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底”咋守護(鄉村財務觀察)

2016-07-02 17:50:05 來源:人民網 作者:卞民德 責任編輯:董洪貞 字號:T|T
摘要】 老話説,窮家值萬貫。農村的“家底”,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細分之下,有資金,有房屋、機械等固定資産,也有包括土地在內的各種資源。

  鄉村財力強不強,不僅事關村級組織能否正常運轉,也關係到村集體是否有能力開展村內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等。作為鄉村財力的主要來源,近年來不少鄉村的村集體經濟都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增強。但一些地方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良、管理不善、債務化解不力等問題依然存在。守護好村集體的“家底”,已經形成了哪些好經驗,還面臨哪些難題?化解村級債務有哪些好辦法,還有哪些制約待突破?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並從本期起連續刊出,敬請關注。

  老話説,窮家值萬貫。農村的“家底”,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細分之下,有資金,有房屋、機械等固定資産,也有包括土地在內的各種資源。

  過去,由於管理不規範,不少鄉村都有“糊塗賬”。隨之而來的,則是幹群關係緊張,信訪壓力加大。如今,許多地方依託縣鄉經管部門,探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幹部少了顧慮,群眾消除疑慮。

  但是,農村集體“三資”涉及面廣、數額巨大,如何既管得住又管得好,依然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在山東省齊河縣,求解的嘗試從未鬆懈。

  看好錢,也要管好物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事關農民利益、農村穩定,必須管嚴管細

  王鵬的電腦上,全鎮73個村的集體“三資”情況,輕點滑鼠,便可一目了然。擱在2012年之前,集體資金監管是重頭,集體資産、資源的管理幾乎處於空白狀態。

  “單純管錢的時候相對粗放,沒有專人,而且多數村本身沒什麼經營項目,集體收入比較少。”作為華店鎮經管站站長,王鵬感覺工作量明顯大了,管的事情越來越細緻。“債權債務、固定資産等等,全部納入進來。”

  各鄉鎮的情況,大抵都是如此。在焦廟鎮經管站,單從辦公室門前懸挂的牌子上,就知道這裡涵蓋的業務之廣泛。

  “全部算起來,我們這有6塊牌子,涉及村級財務、土地流轉、賬目審計等。”站長黃榮泉介紹,很多工作以前沒接觸過,現在還在摸索。“比如集體資産,有招投標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做了一兩個,要學的東西很多。”

  若是單純一個村,集體“三資”的數量並不大。有的村,一年不過才萬兒八千的資金流水,資産、資源的交易也不活躍。但整個齊河縣1016個行政村,所有的“家當”加起來可了不得。截至2016年4月底,全縣農村集體資産總額5.4億元,資金總額1.23億元,資源總面積171.579萬畝。

  要想管得好,還得靠制度。齊河縣制定出臺了農村財務收入、農村財務預決算、農村資産經營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凡涉及農村集體“三資”的承包合同、招標文書、會計資料等,做到立卷歸檔、家底清楚、産權明晰。縣鄉設立專門的農村經濟管理機構,縣鄉村三級財務電算化與縣檢察院監察室聯網共用資訊。

  “農村集體‘三資’的管理,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政策性很強,關鍵在於抓好落實,不走形式。”齊河縣農業局副局長陳甲民表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牽涉農民的利益、農村的穩定,“抓得細了、嚴了,才能堵住流失的漏洞”。

  有進展,困難也不少

  村級財務管理已建工作流程,但對於記賬、報賬應走程式,不少村幹部還存在認識偏差

  只有367口人的潘趙村,每年都有5萬元的集體收入。這錢要是處理不好,少不得鬧得全村不得安生。可這些年下來,沒哪個村民因此紅過臉。村支書趙建廣在任上接連幹了16年,屁股坐得穩當得很。

  68歲的趙建柱,道出了其中的“奧秘”。“上有鎮裏代管,下有村民理財小組,做啥事都得經過這兩道關。多了個婆婆管著,就能少犯錯誤。要説紅臉不是沒有,不過都是在大家商量錢怎麼花的時候。等錢花了,誰都沒啥意見。”

  “一開始不理解,總覺得我們的錢憑啥讓鎮裏代管,攥在自己手裏多方便。”錢不在手裏的好處,趙建廣慢慢有了切身體會。“現在覺得好,太省心了,給村裏辦點事,花起錢來理直氣壯,不用擔心老少爺們起疑心。”

  像潘趙村一樣,經過多年的實踐,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模式,已經被大多數農村幹部群眾認可。與之相配套的是,齊河縣1016個村均設立民主理財小組,99.98%的村定期進行財務公開,嚴格執行村級財務“先理財、後審批、再入賬”的工作流程。

  當然,苦惱也不是沒有。由於認識水準的差異,再加上農村的特殊情況,集體“三資”管理也面臨一些棘手的問題。

  有一次,王鵬和一位老支書“吵吵”了一上午。此前,因為村裏打井缺錢,老支書就拿自己的錢墊上。後來村裏賬上有了錢,老支書就直接把錢拿出來頂了債。按規定,這事得報賬走程式。可老支書也振振有詞:“我自己的錢,要報啥賬?”

  “對財務的理解,什麼事該不該記賬,還存在一些偏差。”除此之外,有些不合規定的事,卻又是農村的現實使然。王鵬也遇到過,比如零工的費用,不同的村有不同的價。“有的勞動力充裕,可能50元,不充裕的得100元,你説拿過來按什麼標準給他報,度的把握很難。咱認為不合理的事,在村裏邊可能是合理的。”

  求長效,還得解難題

  加強對基層經管人員培訓,明確“三資”管理中心定位,讓管理更規範更專業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業性強,不是隨便拉個人就能幹。經管部門的難處,在於人員少、年齡老化。齊河縣經管中心全部人馬9個人,35歲以下的一個沒有。而到了鄉鎮經管站,工作人員還要承擔其他任務,很多時候分身乏術。

  “這項工作本該經常進村入戶走訪調研,但目前我們的力量的確不足,精力也不夠。”陳甲民坦言,經管部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得更好。

  為這事,華店鎮經管站的8名工作人員,有6人通過自學考出了會計資格證。要知道,他們多是農學畢業,起初學財會的一個沒有。焦廟鎮經管站的情況稍好些,有3名工作人員屬於財會科班生。

  雖然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備受重視,但針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遠遠不夠。比如村裏的會計,有學習政策、財會知識的需求,但現實中只能通過開會來獲得資訊,其結果就是吃不透、理解不深。記者也了解到,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相關培訓政策缺失和經費匱乏。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隊伍的建設問題,已經提上齊河縣委、縣政府的日程。每個鄉鎮配備3到5名審計人員,由縣財政發放工資。今年以來,縣農業局、民政局對村級財務管理和農村民主管理進行了8次專題培訓。

  此外,到底是指導,還是服務,或是管理,鄉鎮“三資”管理中心的定位,也讓很多經管部門工作人員感到困惑。現實的情況,是指導性的工作很少,服務性內容較多,管理上較松。

  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和業務範圍的擴展,有基層工作人員建議,能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部分業務推向市場。“這樣既可以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讓管理更加規範,立場上也更為客觀中立,避免引起群眾的不信任。”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