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
規劃描繪了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確立了“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進入前15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與2015年相比,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從15.6%提高到20%;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
規劃提出12項主要指標。“首個指標就是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從現在的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第15名,意味著進入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行列。此外,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這是一個國家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標。”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説。
“近年來,我國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世界排名不斷攀升,2015年位於世界第四。這一排名有望在不到五年時間內上升為世界第二,但距離排名第一的美國尚有較大差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説。
未來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將進一步加大,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2.5%。現在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約合2000多億美元,美國是4000多億美元。過去十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累計投入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
規劃提出建設高效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並從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系統佈局高水準創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領的創新增長極、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網路、建立現代創新治理結構、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六個方面提出了總體要求。努力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
規劃從落實和完善創新政策法規、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強調完善支援創新的普惠性政策體系,深入實施智慧財産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等。
解讀
《規劃》的5大看點有哪些?
看點1 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
與以往國家科技規劃不同,本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規劃提出了12項指標,包括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這是衡量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標。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指出,規劃最顯著的特徵,是關注點不僅僅為科學技術研究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更加關乎國民經濟主戰場,關乎面向科技前沿,關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過去科技規劃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規劃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還談到雙創,談到如何支援發展各類風投、仲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特別注重在新常態下發展新經濟,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産業。
看點2
面向2030年
部署了15個重大科技項目
規劃作了六項總體部署。前兩項要求圍繞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佈局;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我們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始終貫徹‘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思想,力爭做一個高起點的規劃。在深入實施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面向2030年部署了15個科技創新重大科技項目;圍繞現代農業等十大領域構建現代産業技術體系;圍繞生態環保等五大領域構建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圍繞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李萌説。
許倞分析稱,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從長期跟蹤進入領跑、並跑、跟跑“三跑並行”新階段。因此,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領性,更加關注顛覆性技術對産業變革的影響。比如重大項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等超前技術。
看點3
從創新全鏈條出發突出頂層設計
規劃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常態下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裏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它強調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項目、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作為重點任務。從上游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到中游的技術創新,再到下游的技術推廣和産業化,進行全鏈條設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指出,“創新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科研只是創新鏈條的一個環節。本次規劃從創新全鏈條出發,體現了整體性協調性,突出了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
看點4
北京、上海要建設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規劃指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準。規劃亮點之一是突出區域創新。“中國各個地區發展階段、創新要素的分佈和創新能力相差較大,不可能齊步走。”呂薇説。
規劃提出拓展創新發展的新空間,強調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和促進區域創新協調發展。
這是一個分四個層次的系統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次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三是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第四是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點。
看點5
全方位融入和佈局全球創新網路
規劃要求,全方位融入和佈局全球創新網路,深入參與全球創新治理。
李萌強調,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説明創新自信增強了。中國很多創新型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正深刻改變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産業分工和經濟格局。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表示,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創新體系都不能閉門造車。只有開放,才有促進創新資源的全方位流動和有效配置。中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走進去和引進來,對豐富創新生態起了重要作用。未來,中國將營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吸引海外資源,探索試行技術移民;更多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體中發揮應有作用。據新華社
面向2030年再部署的
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部分重大科技項目
——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空間站試驗核心艙,以及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掌握貨物運輸、航太員中長期駐留等技術,為全面建成我國近地載人空間站奠定基礎。
——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後續等深空探測工程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
——圍繞火星環境、地質等研究和生命資訊探尋等科學問題,按照“一步實現繞落巡、二步完成取樣回”的發展路線,到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
——圍繞深空探測、載人登月等大規模空間活動任務需求,研製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百噸級重型運載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500噸級液氧煤油和220噸級液氫液氧兩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關鍵技術。
——開展深海探測與作業前沿共性技術及通用與專用型、移動與固定式深海空間站核心關鍵技術研究。
——推進天基資訊網、未來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網的全面融合,形成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