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入海探秘境 載人深潛創海洋科考“中國深度”

2016-08-01 17:01:2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蛟龍”入海探秘境 載人深潛創海洋科考“中國深度”---2016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7航次)歷時94天,航行近1.2萬海裏,累計下潛22次,安全圓滿地完成了計劃中的科學考察任務。

  圖①為2014年11月23日,“蛟龍號”載人深潛器運至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碼頭與母船“向陽紅09”船會師。陳劍攝/光明圖片

  圖②為2016年7月13日“蛟龍號”完成第37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攝

  7月13日,青島國家深海基地碼頭,伴隨著嘹亮的汽笛聲,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科考船緩緩靠岸,此時,蜚聲中外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正像一個大胖娃娃靜靜地躺在“向陽紅09”船的懷中。

  至此,2016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7航次)歷時94天,航行近1.2萬海裏,累計下潛22次,安全圓滿地完成了計劃中的科學考察任務。

  跨越:從“0”到“7000”

  長期以來,由於深海探測技術的限制,海洋深淵一直是人類探索地球的“禁區”。

  20世紀60年代起,國際上載人潛水器研製就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美俄等發達國家紛紛研製出一系列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而我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向著世界潛水器研製的前沿水準追趕。1990年,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簡稱中國大洋協會)成立,明確提出要研製中國大深度載人深潛器;21世紀初,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載人潛水器列為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國家海洋局是專項組織部門,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作為具體組織實施單位。

  潛水器的深度要達到7000米,所面臨的技術難度絕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加。由於國外技術封鎖,可借鑒的資料非常匱乏。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是項目的技術牽頭單位,研製團隊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豐富繼承、重點突破、整合創新、整體跨越”的設計思想。

  在長達10年的研製過程中,科研人員攻克了無數難關,實現了非線性環境下空間運動水動力、無動力下潛上浮運動特性等16項關鍵技術零的突破。

  2009年,躍躍欲試的“蛟龍”終於出海;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下潛首破7000米,潛航員和在太空中的中國宇航員互相致以問候,這一幕相隔幾百公里海天互動的畫面被永遠定格……以創新為驅動,“蛟龍號”最終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7062米的“中國深度”。

  “通過創造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的潛深紀錄,我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結構的設計技術得到了驗證,定位和懸停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水聲通信系統不僅能傳輸語音、控制信號,還可以傳輸海洋地質地貌的掃描圖形。”談到“蛟龍號”的技術突破,七〇二所所長何春榮這樣説。

  進步:“蛟龍號”作業能力大幅提升

  這些年,“蛟龍號”對深海的探索從未停歇。“這是‘蛟龍號’自2012年7000米級海試成功以後,首次重返海溝區密集開展超過6000米深度的下潛作業,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大洋第37航次第二階段首席科學家彭曉彤表示。

  據介紹,依託“蛟龍號”大深度作業優勢,在全球深淵的代表區域——雅浦海溝、馬利亞納海溝開展作業,成功獲得了海鬥深淵探測的第一手資料和樣品,這對於科學界探究深淵生命、環境和地質過程意義重大。同時,也有助於我國躋身深淵科學前沿研究之列。

  本航次科考首次在馬利亞納海溝南坡發現了活動的泥火山,拍攝了大量高清視頻資料;證實了馬利亞納海溝北坡作業區海山為泥火山,獲取了大量泥火山地質樣品。“這些樣品和視頻資料為研究泥火山地質活動和俯衝板塊的地質過程提供了依據。”彭曉彤説。

  在中國大洋第37航次總指揮鄔長斌看來,此航次“蛟龍號”作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和拓展,創造了自“蛟龍號”下潛以來多項紀錄,在大深度潛次中,“蛟龍號”總體技術狀態穩定、各系統設備性能可靠。

  “本航次‘蛟龍號’多次實現長距離、大落差航行,水下航行距離最長達到5000米、水下作業爬升高差最大1100米、單潛次最大地質樣品取樣重量達124公斤,創造了下潛以來單潛次航行距離、作業高差及地質樣品取樣重量的最大紀錄。”鄔長斌説。

  未來:“蛟龍”家族將“龍丁興旺”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2002年立項伊始,到2009年開始1000米級海試,直至2012年7000米級海試,只用了10年時間。

  劉峰,中國大洋協會的秘書長,作為“蛟龍號”的項目負責人,曾連續4年在一線參與“蛟龍號”海上試驗。他感慨頗深:“‘蛟龍號’作為我國海洋技術發展的前沿與制高點,是我國從‘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到‘深海開發’的一個里程碑。”他還告訴記者,未來,“蛟龍家族”將會譜係化,會出現“蛟龍二號”“蛟龍三號”等等,試驗性應用也將轉向業務化運作。

  全球海洋深度大都在3000米至5000米之間,平均深度為3700米,相對於7000米級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4500米載人潛水器無疑是一個更為經濟實用的選擇。“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産權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將於今年完成組裝,明年海試,將大大帶動我國相關新材料、新工藝在深海裝備産業方向的全面發展。”劉峰介紹。

  根據此前科技部發佈的重點研發計劃指南,我國在今年將啟動萬米級潛水器的研製,向世界上最深的海域發起挑戰,屆時中國大洋科考的“中國深度”將再次被刷新。(記者 葉樂峰)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