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不靠譜”?有可能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2016-07-28 18:08:27 來源:中國寧波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佈氣象預報和預警資訊,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佈氣象預報和預警資訊,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所謂預報是對未來天氣現象的一種預測,那預測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預報準確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確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為了回應公眾“天氣預報不準”的抱怨,中國天氣網曾經製作了一組圖解報道“天氣預報為何不準?”以回應質疑,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天氣預報呢??天氣預報怎樣才算準?公眾應該如何科學理解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呢?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現代天氣預報學科畢竟還是一個年輕的學科

  儘管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就有了氣象觀測方面的記錄,但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天氣預報只有百餘年的歷史,特別是對於目前世界通用的數值預報方法來説,我國于1955年才開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發佈短期數值天氣預報。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不能苛求它做到“萬無一失”。

  第二,大氣運動遠比你想像得要複雜

  目前為止,人類對大氣運動中的規律的認識仍然很有限。有一個聽起來很美麗的詞語,它形容了一個很虐心的事實,那就是“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蝴蝶扇動翅膀尚且如此,何況城市熱島、溫室效應以及錯綜複雜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等對大氣的影響,再加上大氣運動本身還存在內在的隨機性。將這錯綜複雜、千頭萬緒的種種因素搞清吃透並在模擬運算中精准詳盡的描述幾乎不可能,也可以説我們還不能完全真實全面地模擬大氣演變,只能做到近似地、無限接近真實地對其進行模擬,因此不免存在誤差。

  打個比方,如果將天氣預報比作給老天爺把脈,那麼老天爺感冒是幾隻蝴蝶搞得鬼、它們分別是誰、它們各自用了什麼“伎倆”,你很難火眼金睛、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而後依次列出,因此在判斷老天爺的症狀是打幾個噴嚏就完,還是眼淚鼻涕一把抓、咳嗽噴嚏齊上陣時就做不到指哪打哪、説一不二!

  第三,預報是否準確還受到觀測手段的限制

  衛星、雷達等的誕生相當於給用預報員安上了“千里眼”,從此颱風的動向就無法逃脫人類的眼睛,幾百公里範圍內的突發性強降雨也已經不再是預報上的頑癥了。但其實這些高科技的觀測手段也是有軟肋。

  比如説,極軌氣象衛星離地球較近,解析度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當它在運動中偏離這個區域時,該區域就暫時成為觀測的“盲區”,而有些天氣可能恰巧就在這個時段發生。於是,糟糕,漏掉了。

  第四,公眾理解偏差和科普宣傳不到位

  感覺“天氣預報不準”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視,就是公眾理解的偏差或者説科普宣傳的不到位。比如説,在氣象監測中,一個觀測站的數據要代表一片區域的情況,因此,在預報中,觀測到某一站點有雨,就可以預報這一站點代表的這片區域有雨,但這片區域的天氣情況顯然不會是一模一樣的。

  “東邊日出西邊雨”,即便僅隔一條馬路,天氣情況也可能各不相同。可能當時正位於“馬路的另一邊”的你確實沒有與雨水碰面,但你要因此而斷言預報不靠譜,氣象部門真的有點冤,因為我們顯然不可能在每一條馬路、每一個街區都設置觀測站。

  即便我們可以精準表述大氣運動的方程組、並在每一個街區都設置觀測站,在接下來的計算環節還是會遭遇“瓶頸”。

  用電腦來運算聽起來很簡單、很智慧,而且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就是那種計算速度每秒上萬萬億次的“大塊頭”,就安家于氣象部門。但是你要知道數值預報的計算量之大、運算之複雜可以説達到“變態”的程度,世界上最聰明的電腦也會“發怵”,在求解描寫天氣演變過程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組時也很難做到完美、做到極致,它的計算能力之於預報需求來講仍有待繼續提高,它的運算仍可能存在偏差,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人工訂正一説。

  第五,“你的感覺欺騙了你的心”。

  從公眾的角度講,預報的不準確跟人們的心理預期值過高以及選擇性記憶有關。在大眾的生活中,天氣預報對於穿衣、出行、旅遊等等日常事宜的意義不僅是參考甚至上升到了依賴,因此,大眾對天氣預報抱以極高的預期,同時也認為氣象部門吃的就是這碗飯,沒有理由不給大家一個準確權威的結果。

  所以,當預報準確的時候大家認為這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自然不會“難以忘懷”;但是當預報不準的時候,卻往往會因影響了工作生活安排而耿耿於懷、記憶深刻。這也是天氣預報在大家印象中總是不靠譜的一個重要原因。

  天氣預報真的不靠譜嗎?

  從預報員的角度講,預報工作要受到技術水準、預報經驗的制約。其實,預報員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願意説真話的人,沒有人比預報員更迫切地渴望預報能夠百發百中、説一不二。

  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為87.3%,24小時最高、最低溫度的預報準確率已經突破80%。颱風路經預報誤差為66公里,這些數據與世界各國的天氣預報相比,均處於前列或領先水準。所以,如果你認為天氣預報總是不靠譜,那麼可能真的是你“感覺出了錯”。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明白,天氣預報是有局限性的科學,它可以無限接近完美,但永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

陳燕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