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在馬利亞納海溝南坡發現活動泥火山

2016-07-14 15:00:0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蛟龍”在馬利亞納海溝南坡發現活動泥火山---2016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7航次)歷時94天,航行11837海裏,累計下潛22次,安全圓滿地完成了計劃的科學考察任務。

二○一六年蛟龍號實驗性應用航次返航

  13日,伴隨著悠揚的汽笛聲,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科考隊員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至此,2016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7航次)歷時94天,航行11837海裏,累計下潛22次,安全圓滿地完成了計劃的科學考察任務。

  本航次第二階段首席科學家彭曉彤表示,這是蛟龍號自2012年7000米級海試成功以後,首次重返海溝區密集地開展超過6000米深度的下潛作業,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長期以來,由於深海探測技術的限制,深淵一直是人類探索地球的“禁區”。彭曉彤介紹,本航段依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大深度作業優勢,在全球深淵的代表區域——雅浦海溝、馬利亞納海溝開展作業,成功獲得了海鬥深淵探測的第一手資料和樣品,這對於科學界探究深淵生命、環境和地質過程意義重大。同時,也有助於我國躋身深淵科學前沿研究之列。

  本航次科考首次在馬利亞納海溝南坡發現了活動的泥火山,拍攝了大量高清視頻資料;證實了馬利亞納海溝北坡作業區海山為泥火山,獲取了大量泥火山地質樣品。這些樣品和視頻資料為研究泥火山地質活動和俯衝板片的地質過程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外,初步探明瞭維嘉海山與採薇海山巨型底棲生物分佈具有良好的聯通性。科考人員通過與採薇海山的對比分析,表明維嘉海山巨型底棲生物種類組成和多樣性與採薇海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除了少數海綿動物及其共生的儷蝦有可能是新種外,其餘種類與採薇海山基本相同,改變了海山間生物群落聯通性差的傳統認識,為科學評價海底環境、合理設計深海採礦系統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中國大洋第37航次總指揮鄔長斌表示,本航次大深度潛次多,其中6500米級潛次共5個,超過6000米深度潛次共9個,最大下潛深度6796米。在大深度潛次中,蛟龍號總體技術狀態穩定、各系統設備性能可靠。

  鄔長斌介紹,在本航次富鈷結殼海山區下潛作業中,蛟龍號多次實現長距離、大落差航行,水下航行距離最長達到5000米、水下作業爬升高差最大1100米、單潛次最大地質樣品取樣重量達124千克。創造了自蛟龍號下潛以來單潛次航行距離、作業高差及地質樣品取樣重量的最大紀錄。

  “通過本航次實施,蛟龍號由試驗性應用向業務化運作邁出了堅實一步,國家級開放、共用平臺管理、運作機制初步形成。”鄔長斌説,目前,第二批潛航員逐步具備了駕駛操作潛水器進行作業的能力,載人潛水器專業化人才隊伍日漸成熟。 (記者付麗麗)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