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動物幼期發育情況或有新發現
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8日發表的一項化石研究中,中加科學家描述了兩片9900萬年前的鳥類翅膀,它們被保存在緬甸的琥珀中。這是首次發現來自白堊紀的動物毛囊和羽毛排列,使人們對古代鳥類翅膀幼年期發育情況有了新的了解。
長期以來,人們對白堊紀鳥類翅膀和羽毛的了解大都來自二維碳質壓膜化石,或保存于琥珀中的單獨羽毛。雖然這些化石也很珍貴,但無法提供本研究中三維樣本那樣豐富的資訊。
此次,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恩·麥克凱勒及其研究團隊,于緬甸克欽邦發現了兩塊化石樣本。據認為,發現樣本的地點有9900萬年曆史。團隊成員使用同步加速器X射線顯微CT掃描,研究了化石中的骨骼、羽毛結構及排列方式。通過與其他化石物種比較表明,這些翅膀屬於反鳥亞綱的鳥類。這種原始鳥類一般體型偏小,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是中生代白堊紀分佈最廣、種類和數量最豐富的鳥類,在全世界各大陸幾乎均有發現。但在白堊紀結束時,所有的反鳥都滅絕了。
由於這次發現的鳥類翅膀較小,骨骼發育不完全,研究人員認為,其死亡時仍處於幼年期,但羽毛髮育程度卻達到了晚年水準,這意味著,這些鳥類在孵化時就已相當成熟,屬於早熟性的鳥類。
研究人員還指出,總體而言,這顆翅膀化石中的羽毛類型和現代鳥類的非常像。事實上,大多數羽毛類型,包括羽毛的排列方式、色素沉著和微觀結構等都是相似的。(記者張夢然)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