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21日)起,為期三天的中國網際網路大會開幕。今年大會的亮點之一就是第一次舉辦"分享經濟"的專題分論壇。那麼,什麼是分享經濟?其實,如今,隨著網路的發展,衣食住行,很多領域都出現了分享經濟的模式,比如,你的車、你的房子,有空閒,那麼就可以利用起來,由別人來購買使用閒置的車輛或房屋空間。
但是,分享經濟也存在信任、標準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面對原有的行業,"分享經濟"是讓更多人分享了資源,還是分走了傳統行業的一杯羹?
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數據,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9億元;該領域參與提供服務者約有5000萬,約佔勞動人口總數的5.5%。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介紹,去年我國的分享經濟市場規模已經接近2萬億元,並且從生活領域加快向生産領域拓展。跨境電商、粉絲經濟、客廳經濟等新業態有效激活了消費潛力。同時,傳統産業通過嫁接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實現了升級轉型,從勞動密集型為主轉向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為主。
1978年美國社會學家就提出了分享經濟的概念。工信部通信管理局副巡視員遊建青表示,近年來,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下,分享經濟已經從一個概念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遊建青説,對傳統經濟供求模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衝擊。與此同時,社會資源重新進行配置、整合和優化。2015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一萬億人民幣。我國的分享經濟剛剛起步,可以説方興未艾,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近幾年,除了私家車、地鐵、公交、計程車外,專車、順風車也成為了一些人出行的選擇。而一些車主也嘗試,利用起本來空著的座位,帶上一兩位順路人,當起司機,補貼一些開車的花銷。據滴滴出行總裁柳青介紹,去年全年滴滴平臺上訂單有14.3億,該平臺上註冊司機有1400萬。
但是,柳青表示,滲透率並不高,該市場空間還很大:中國城鎮人口有8億人口,一個人一天出門一次到兩次,大概是11億-13億次左右,我們今天提供1400萬次的出行除以13億次,滲透率只有1%。這個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市場空間,而舊金山這個數據是15%。我們希望放棄車的人將來去選擇坐計程車、專車、快車,甚至坐順風車和公交。我們想法是把整個出行市場大,而不僅僅是在計程車市場裏面挖自己的市場。
行業看好市場空間和前景。不過,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呂本富也指出,分享經濟的發展也存在矛盾和衝突,比如,近年來,新出行方式和傳統計程車行業間的相互影響。
呂本富舉例説,比如第一個信任問題,像房屋共用最重要就是信任問題。一個陌生人住你的房子,是不是把房間裏面的設備搞得和原來不一樣了,這個責任怎麼界定?像AirBnb遇到最大問題就是信任問題。第二個是標準問題,比如國內也有做飲食方面共用的,像有個網站叫回家吃飯。你描述的飯和我要吃的是不是一樣?交通共用最重要的是新舊(業態)衝突。
網際網路和資訊技術給傳統業態帶來變化。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網際網路大會演講結尾講了蒸汽汽車和馬車的故事:在1848年的時候,當時第一輛蒸汽汽車發明之後,蒸汽汽車在市內開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2英里,而且要有一個人舉著一個紅旗在車前面讓老百姓知道危險物品過來了。
雖然,分享經濟的發展中,新舊業態存在一定衝突,但並非"涇渭分明"、"非此即彼"。傳統業態也都可能有共用經濟的基因。
呂本富表示,ATM的消費記錄,比如説,在脫敏化以後,可以知道每次這個區域的人消費頻次是多少,消費多少錢。只要把消費記錄和百度地圖一結合,就可以知道北京的二手房的價格在哪高和低。這就叫數據變現。除了共用經濟的企業以外,任何一個企業運營,售賣現有的産品、流量可不可以變現、積累的大數據可不可以和別人共用。
呂本富認為,這才是分享經濟未來的商業模式,才是真正的分享經濟。記者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