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田間地頭的科技人員正成為創業先鋒—
科技特派員基層顯身手
圖① 科技特派員李保國30多年來在太行山區推廣了36項實用技術。圖為李保國(中)在地裏指導農民和企業人員。 記者 董碧娟攝
圖② 在甘肅省渭源縣路園鎮勝利村,科技特派員陸則權(左)和村民一起查看大棚花卉育種情況。 新華社記者 陳 斌攝
又是一年春耕時,全國各地的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業生産一線,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産中的難題。近些年,在進行公益性服務的同時,科技特派員結合區域特色和産業優勢,整合各類資源積極創業,並探索多種創業模式,將生産、技術與市場有機連接,促進了新技術、新産品的推廣應用,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帶動了農民增收,有力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地方都不缺好項目,缺少的是把看到的變成現實的帶頭人。”這是甘肅省民勤縣大壩鄉六溝村科技特派員何生湖總結的一句話。他初到六溝村時,承包了130畝地建日光溫室種植蔬菜,給村民作示範,但村民對他説“純屬折騰錢”。一年後,溫室裏的西瓜、甜瓜、辣椒等作物畝産值都在16000元左右。村民們一下子有了積極性,1年內就建設了500多座日光溫室。如今,何生湖在村裏成立的蔬菜銷售公司,每年能為村裏增加産值3000多萬元,産品還賣到了哈薩克。
像何生湖這樣的科技特派員,在我國已有72.9萬人,人數是2010年的5倍。他們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5.14萬個,創業企業1.59萬家,建立科技特派員服務站1.6萬個,直接服務農戶1250萬戶,受益農民6000萬人。這群在田間地頭創出“大氣派”的科技特派員們,掀起了當下“雙創”熱潮中的新浪花。
創業和服務兩不誤
隨著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在全國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從純公益服務向“創業+服務”轉變,創業先鋒不斷涌現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司長馬連芳向《經濟日報》記者介紹了科技特派員的“來龍去脈”——
2002年,科技部在總結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員實踐基礎上,開展了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此後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行動逐步展開,但當時大多數科技特派員停留在為農民進行公益性服務的層面。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門出臺了《關於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雙重任務,一是在農業産業發展上,鼓勵科技特派員整合各類資源去創業;二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來支援創業,推動了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在全國深入開展。
“科技特派員工作源於基層探索、群眾需要、實踐創新,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成果。突出創業、強化服務是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一項重要原則。”馬連芳説,目前科技特派員工作已經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90%的縣(市、區)。自2012年開始,科技特派員工作連續5年寫入中央1號文件,並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的高度評價,作為中國經驗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推介。
隨著科技特派員工作從純公益服務向“創業+服務”轉變,我國涌現出了一批批來自基層的創業先鋒: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特派員黃大紅創辦公司,系統推廣枸杞統防統治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年均為農民節本增收逾億元;遼寧省科技特派員吳大為研發了中草藥健康雞蛋,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430多戶養殖戶,年銷售額9600萬元;山東省科技特派員宋益勝針對雙孢菇産量低的技術難題,研發了“週年化生産新型空調菇棚”,幫助菇農建起500多個空調菇棚,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山西省科技特派員李振業創辦公司,研發了新型高效有機水溶肥料,累計推廣超過500萬畝,使作物增産15%以上,節約化肥投入10%,農藥施用量減少15%……
創業模式豐富多彩
科技特派員立足當地優勢,除了創辦企業,還積極探索領辦園區、資金入股、技術承包、技物結合等不同類型的創業模式
現代農業是一、二、三産業的有機結合體,這種深度融合使科技特派員們的創業具備豐富的路徑選擇。陜西省榆林市有500多名科技特派員,他們除了直接創辦企業外,還形成了其他創業模式,比如領辦園區、資金入股、技術承包、技物結合、土地流轉、返租倒包等。榆陽區科技特派員葉慶忠創辦了集技術服務、技術培訓、優質農資供應為一體的科技服務中心,累計為農戶提供高産優質抗病馬鈴薯、水稻、玉米良種96.8萬公斤,優質肥料、農藥912噸。靖邊縣科技特派員楊潤芳自己承包土地,將建設的設施日光溫室大棚返包給農民種植,給予技術指導,收取農民一定的承包費。
科技特派員們在自己的領域不斷創新,讓創業模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劉安輝是湖南一位農村流通領域的科技特派員。他組建了智慧化育秧工廠、測土配方施肥站、病蟲害防治所、機耕機插機收的全程機械化服務公司、烘乾中心等,為種田農民提供全産業鏈系列化服務。在這種大框架下,劉安輝帶領公司探索了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公司與各鎮、村、組直接進行土地流轉,然後為流轉的土地選擇代管代種戶進行代管代種,公司對他們提供從供種、測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專業化防治到機耕、機插、機收、穀物烘乾等專業化服務。第二種模式是通過領辦合作社,把一些2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組織起來,幫助他們把面積逐步擴大到200畝至1000畝的規模,再按第一種模式提供全套餐服務。第三種模式是對家有勞動力又不願與公司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在不改變原有經營權性質的情況下,以村為單位,由村幹部統一組織採取合作社的模式,再由公司提供服務。目前,劉安輝帶領公司已經服務當地20萬戶農民,服務面積超過150萬畝,戶均增收2800元以上,一些大戶的年收入超過20萬元。
專業平臺更寬廣
各地努力為科技特派員搭建更多專業化服務平臺,創造更多顯身手的機會,鼓勵他們創業,帶領農民致富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十三五”時期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思路會發生變化,就是如何在政府推動的同時,更多地依靠市場的力量,為科技特派員搭建更多平臺,鼓勵他們創業,從過去服務農民致富到帶著農民致富。
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的平臺環境正不斷完善。徐南平介紹,科技部正打造農村版眾創空間——“星創天地”,並在重慶、陜西、四川等20餘地開展試點,為科技特派員、返鄉農民工等搭建專業化服務平臺。同時,深入推進39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形成以大學為依託、農科教相結合、教科推一體化的大學農技服務體系。目前全國共批准建設24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覆蓋了全國除港澳臺以外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計劃單列市。
馬連芳告訴記者,科技部已與衣索比亞農業部簽訂《關於中埃國際科技特派員創業園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並啟動實施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批復寧夏牽頭建設中阿技術轉移中心。這些活動將給我國科技特派員提供更多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才能的機會。
各地也不斷探索,創新體制機制,為科技特派員們創造更多顯身手的機會。雲南認定國際科技特派員,為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寮國、緬甸等國家科研單位、企業、個人提供科技服務,解決了茶葉加工、農機、食品、水稻、玉米、蔬菜、花卉、水果、肥料等技術需求77項。
《經濟日報》記者從科技部獲悉,科技部將制定出臺《關於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組織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工程,打造千萬規模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大力培育專業化的職業農民;打造“星創天地”,發展壯大法人科技特派員等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推進行業和區域集群創業及全産業鏈創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推動農業科技、金融、品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