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鈸院士:人工智慧距離人的智慧還差得遠

2016-03-24 10:51: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張鈸院士:人工智慧距離人的智慧還差得遠---對於“人工智慧危險嗎?”這個問題,張鈸認為機器現在做的事情距離人的智慧還很遠,機器只能在單項上,在一個限定的範圍內可以經過精雕細刻達到和超過人的水準。機器想在一個廣闊的範圍裏要超過人,還很遠。

圖為清華大學電腦係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新華網發)

    新華網北京3月24日電(淩紀偉) 為更好的了解當前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應用和創新機遇,分享相關創新創業經驗,北京市科委、新華網和清華大學研究生會聯合於3月23日在清華大學舉辦“雙創1+1”走進高校系列主題沙龍活動 ——“人工智慧前沿應用與創新機遇”。

    清華大學電腦係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在演講中對人工智慧的前沿問題進行了介紹。什麼是人工智慧?按照教科書中普遍被認可的定義,人工智慧是研究與設計智慧體(Agents)。張鈸説,這個定義之所以不講是智慧機器,是因為人工智慧系統不見得都是機器。比如説語音識別的軟體、人臉識別的軟體,也是人工智慧的成果,但是很難説它是一個機器。

    那麼,什麼是智慧體呢?他進一步介紹説,智慧體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感知,能夠感知周圍的環境,對人類來説涉及到視、聽、觸覺;二是能思考、決策,就是深思熟慮的行為,會推理、會思考;三是動作,包括手、腳和移動等等。

    張鈸認為,大腦與電腦都是資訊處理系統,不管大腦多麼複雜,從資訊處理的角度來看,它也不過是一個資訊處理系統。比如,我們從周圍感受到的,從視覺和聽覺輸入進去的資訊,不管大腦發生什麼樣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我們都可以把它看成外部資訊在大腦裏面的編碼,不管大腦的思考過程多麼複雜,我們都可以認為是對這個編碼進行處理。所以大腦的思考過程、思維過程和智慧,我們都可以認為它對資訊進行了處理。

    人們常説,電腦是計算裝置,似乎它只會計算,實際上電腦是對0和1這兩個符號進行處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即也是資訊處理,因此和大腦是完全一樣的。不過,在一些限定的複雜度、在限定的範圍內,電腦有可能和人類做得一樣好,甚至超過人類。

    比如,電腦西洋棋為什麼能夠打敗人類?張鈸解釋説,下西洋棋是典型的決策問題,人的深思熟慮行為相當一部分可以歸結為決策,我走這步棋,就是做決策看看它是不是對我最有利,輪到對方做決策,對方會按照最有利的步走去下。最後誰贏誰輸?誰決策正確誰就會贏,或者説誰決策一貫正確誰就會贏。“如果機器下棋能超過人,就是説在很多決策問題上,可以做出來超過人水準的電腦系統。它靠什麼超過人呢?除借助人類的下棋知識和經驗外,就是靠電腦的速度了。”張鈸説道。

    人機大戰機器取勝,這個案例給了人類哪些啟示呢?張鈸説,這説明在邏輯思維中“知道並能清楚表述”的問題,電腦原則上是可以做的。

    “‘你知道你的知道’,就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問題,比如説一個設計師設計一個房子,他絕對能説清楚為什麼選取這樣尺寸的木梁,為什麼地基要打得這麼深,都能説清楚,這種情況下電腦完全可以做到。”張鈸舉例説。不過,他也指出,目前機器只能在限定問題的複雜度下面和規定的領域和場景下做到超過人。

    在張鈸看來,邏輯思維中有很多我們説不清的問題,所以邏輯思維中不是所有的東西電腦都能做,比如説直覺、常識問題等。對於感知通常是“知道但不能清楚表述的”,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很難通過人工編程來實現。現在我們有了辦法,即深度學習,這是人工智慧的一大突破。

    對於“人工智慧危險嗎?”這個問題,張鈸認為機器現在做的事情距離人的智慧還很遠,機器只能在單項上,在一個限定的範圍內可以經過精雕細刻達到和超過人的水準。機器想在一個廣闊的範圍裏要超過人,還很遠。

    另外,張鈸強調,人類還有最後一道防線——自我意識。現在的所有人工智慧系統都沒有意識,一切都是按照程式的安排,因此對於人工智慧的危險不必過於擔憂。張鈸介紹説,目前業界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就是“人機交互、協作與共生”。“人和機器可以相互協作,機器發揮它的長處,人發揮人的長處,結合起來。”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