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4日),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衛星專家葉培建委員透露,我國準備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並於2021年登陸火星。消息一齣,立刻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登火星?登上火星與登陸月球又有哪些不同?
火星最近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先有去年9月28日,美國航太局NASA的科學家發表聲明説,他們在火星上找到了流動的液態水,如今衛星專家又明確,我國準備在2021年登陸火星,看來,火星想不火都難!
然而這樣一個充滿傳説和魅惑的星球,離我們卻有點遠。航太專家楊宇光介紹,火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最近的也有5000多萬公里,最遠的超過2億公里。因此時機不是任何時候都有的。
楊宇光説,我國所以會選擇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很重要一點就是要考慮火星和地球的最佳接觸點,因為這決定著發射窗口問題。一般來説每過26個月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軌道轉移有一次最省能量的發射窗口,我們也需要等這樣一個週期來進行發射。
看來想要登陸火星,在時間點的選擇上餘地並不是很大。但對火箭的發射運載能力方面卻有較大需求。
從火星任務的發射運載能力要求上也要比長征5號的採樣返回相當的運載能力。因此必須等長征5號火箭證明了是成熟可靠的運載火箭後,才能發射這樣探測器。
楊宇光説,儘管火星的登陸和月球的登陸較為相近,但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火星表面的大氣是地球大氣密度的1%,這樣的密度不足以使火星登陸器減到一個很低的速度,很省能量地降到火星表面,而且會産生很嚴重的氣動加熱,所以在火星表面著陸是有一定難度和技術特點的,這方面的技術都需要我們研究和解決。儘管登陸火星聽起來是件很酷的事情,但人類這樣做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楊宇光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答案竟然是移民。
地球在太陽系中是獨一無二的一個支撐人類生命存在和發展的星球,但是地球不可能永遠擁有這樣的條件,從長遠來講人類需要第二個生存的場所,火星是太陽系中人類唯一可以選擇在未來可以替代地球的星球。當然條件是需要改造的,而能否進行改造, 是需要探測之後才能知道。太陽系中人類賴以生存的太陽是個中年的恒星,未來它會越來越膨脹,地球會變得越來越不適合居住,未來人類大部分會移居到火星生存,但這可能是數億年之後的事情了。
楊宇光分析認為,從公佈的相關資訊來看,中國特色的“一步走”方針將會助力我國登陸火星方案儘快實現。
將未來的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車的巡視幾個工作合併成一次任務來完成,這也是從控制工程規模、減少發射次數的角度來考慮的,這樣環繞器就可以像嫦娥1號、嫦娥2號那樣環繞探測,登陸器就可以實現嫦娥3號那樣登陸火星表面,並釋放巡視車進行巡視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