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助力藍色經濟發展

2016-09-09 18:46:53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美麗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園成西海岸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8月30日,青島市人民政府與哈爾濱工程大學簽署了框架協議,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校區,主要建設“四院一園”。

  

  山東科技大學建築面積達到60萬平方米。

  

  美麗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園成西海岸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

  

  青島濱海學院高級護理實驗室。

  文/圖 半島記者 丁揚 劉家冕 肖玲玲 通訊員 王偉 王永明

  如果把城市的發展比作奔走的河流,那麼高校便是一汪汪泉眼,為區域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活力。作為第九個國家級新區,越來越多的高等學府匯聚于這片熱土,人才匯聚、科研創新、文化輻射,帶動了整個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落戶,促進新區高等教育多樣化、國際化發展,融合集聚科技資源、教育資源、人才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厚植發展優勢,為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區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援。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融入新區發展,搭建人才“智庫”

  坐落于長江路和濱海大道之間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駐區高校中唯一一所“211”“985”高校。2011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完成辦學結構調整,辦學主體遷至青島校區,這所高等學府對新區的貢獻也日益顯著。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黨委宣傳部部長沈劉峽表示,“學校一直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職能,特別是學校辦學主體轉移至青島以來,學校專題學習新區建設規劃,研討交流學校與地方發展的互動融合,提出要爭做新區最有價值的成員之一。”

  一所優質大學能提供的最重要資源就是人才。據悉,為了培養適合新區藍色經濟發展的人才,學校專業設置主動對接地方發展戰略,主動服務青島市和黃島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近幾年先後增設環保設備工程、海洋油氣工程、物聯網工程、能源化學工程四個專業,今後還將繼續在新能源、新材料、資訊技術、節能環保等方向,加快培養藍色經濟和産業調整振興急需人才。2014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與西海岸職業教育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充分挖掘駐地教育需求,以繼續教育為窗口,為新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人才保障。

  “作為駐區高校,我們為新區發展提供的重要資源就是源源不斷的畢業生。為此,學校常年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走進企業’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新區、留在新區、服務新區,越來越多的高學歷畢業生選擇在新區就業或創業。”沈劉峽告訴記者,此外,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還依託人才優勢,發揮“智庫”功能,為新區發展提供高水準的政策研究、社會調查、決策諮詢服務。去年,一名教授被聘為黃島區政協特聘委員,學校每年還邀請國內外知名科學家、文化大家,入校園進行文化傳播,與城市共用文化資源。

  “西海岸發展日新月異,這也為我們建設石油學科國際一流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學校參與支援西海岸的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學校辦學的價值體現。”沈劉峽介紹,“十三五”時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將迎來在新區辦學的新一個五年。立足新區、發揮優勢,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已經成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五年規劃中的一項重點任務,也是學校深化綜合改革的內在要求。今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將在新區科技創新、人才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山東科技大學

  融入海洋特色,發展“一黑一藍”

  山東科技大學源起于1951年在淄博洪山設立的山東礦區第二煤礦職業學校和1956年建立的濟南煤礦學校。2001年,山東科技大學在當時的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新校區,在此之前,該校在泰安和濟南兩地均有辦學。2004年,山東科技大學主體由泰安搬遷至青島校區。

  9月7日,據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初確定擴大辦學規模由內陸向沿海發展時,學校組織人員前往日照、煙臺、青島等28個地方進行調研,最終選擇了青島西海岸新區,“各方面都非常適合,而且當地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支援。”該負責人表示,正是有了這樣強大的後盾,山東科技大學才能在2002年順利招生,2004年成為主校區,該校建築面積達到60萬平方米,“政府在很多方面都給我們開通了綠色通道,極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完善了學校建設。”

  源起于礦校的山東科技大學可以説是礦業辦校,但如今,受到新區海洋元素的影響,學校近年來堅持“一黑一藍”發展戰略,一方面保持原有的煤炭特色,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海洋學科。“目前我們學校碩士學科設立了海洋測繪專業,本科也有相關的專業方向。”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校還成立了海洋研究院,積極對外合作。同時,圍繞山東“兩區一圈一帶”和建設新區發展戰略,實施服務半島藍色經濟區就業促進計劃,建立了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在海洋測繪、海洋機械、海洋耐磨蝕材料、物聯網、金融經貿、機械電子、軟體開發等十幾個領域形成人才積聚的高地,搶抓涉“藍”區域就業新機遇。

  在西海岸發展十餘年,山東科技大學在區域發展方面也貢獻出不少力量,比較突出的是科技和人才兩方面。該校每年拿出40萬元支援學生科技創新,截至2015年底,累計資助學生專利研究1396項,獲得專利授權610項,累計捐助160萬元,全校累計獎勵學生自主申請專利項目2883項,累計獎勵金額達539萬元。“學生申請專利最多的一年是3000多項。”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學校在保證一定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專利品質,“發明專利作為最主要也是難度最高的專利,今年以來我們學校已有286項,佔到全區的一半以上。”

  據該校學生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青島校區建設初期,在青島市就業的畢業生佔省內就業畢業生的16%,在新區就業的畢業生約佔在青島市就業的17%。現在,在青島市就業的畢業生佔在山東省內就業畢業生的52%,在新區就業的畢業生約佔在青島市就業的40%。

  青島濱海學院

  融入區域經濟,惠及一方百姓

  提起西海岸的駐區高校,總是繞不過青島濱海學院,這所西海岸最早建立的普通高校見證並親歷了這片土地的建設發展。1992年,珠山腳下,前灣港畔,青島濱海學院建立;1999年成為山東省首所民辦專科院校;2005年升格為山東省首批民辦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具備學士學位授予權……

  “作為一所民辦高校,首先要融入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接地氣’。最主要的標誌就是,我們為西海岸做了什麼?提供了哪些服務與正能量?”青島濱海學院校長韓方希説。“首先,在人才培養方面,青島濱海學院重視培養應用型人才,1992年建校之初,結合青島保稅區獲批後的實際需要,我們在全國設置了第一個保稅倉儲專業。”

  記者了解到,針對青島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定位,設置外語類、經貿類專業及軟體外包方向,為外經貿、物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提供人才支援。配合青島市發展“先進製造業”的目標,設置機電和工程類專業,為高端裝備製造、家電電子、機械等領域培養人才。對接青島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目標,設置材料、資訊類專業,為新材料、資訊技術等領域培養人才。

  自2009年設本科專業以來,青島濱海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七年在全省排前四名,2015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50強高校”。青島市2009年評出的十佳大學生創業明星中,青島濱海學院畢業生佔據三席。每年的招聘季,專業技術過硬、吃苦耐勞、動手能力強的“濱海學生”成為西海岸招聘市場上的“寵兒”。“近幾年,我們學校每年大約有5000名畢業生,其中75%的畢業生選擇留在新區以及青島市區就業。特別是新區的三資企業中,30%多的骨幹人才是從濱海學院走出去的。”韓方希説。

  據統計,近三年來,青島濱海學院累計為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本土企業培訓人員共計5869人,其中第二産業內2279人,第三産業內3590人,為地方産業培養了一批技術力量。

  一所民辦高校的建立,服務一方經濟的發展,更惠及了一方百姓生活。

  “為了解決學校教師及周邊社區群眾子女入園,學校先後建設了兩所幼兒園,達到山東省級示範幼兒園標準。”韓方希説。

  目前新區高校的引進方向主要是國內外知名高校。境內大學原則上應為國家“985”“211”工程大學或國內學科(專業)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學原則上應為世界一流大學或擁有一流學科。引進的學科(專業)要與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産業發展需求及市場需求相適應;應與科技、産業園區融為一體,強化科技資源、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的融合集聚效應。學科(專業)重點是滿足新區“616”産業體系要求的專業。

  新區還對引進並正式運作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給予補助。其中,對引進的非獨立法人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第一年給予不低於500萬元的啟動補助資金,以後根據績效情況每年補助不低於200萬元,連續補助5年;對引進的獨立法人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第一年給予不低於1000萬元的補助資金,以後根據績效情況每年補助不低於400萬元,連續補助5年。

  國內外知名大學紛紛落戶西海岸

  2016年1月7日和3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青島市政府分別簽訂了共建中國科學院科教融合基地協議和補充協議,佔地2000畝,總投資約38億元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科院大學青島科教融合基地)選址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軍民融合示範區。該項目同時也揭開了2016年新區高校引進的大幕。

  2016年3月,青島科技大學與德國帕德博恩大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由青島科技大學、中國電腦世界出版服務公司、青島中德生態園三方合作建設青島科技大學中德雙元工程學院,計劃投資25億元。其主要目標是通過引進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及德國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面向全國輸送的雙師型、複合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經營管理和職業培訓人才。

  5月,清華大學與新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靈山灣文化區設立文化創意産業研究院框架,將在城市設計、工業産品設計、旅遊資源開發、時尚産業和影視動漫産業等領域開展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互惠共贏的戰略合作平臺。該項目規劃佔地185畝,項目正式合作協議正在深入洽談中。

  7月,青島西海岸新區與中央美術學院、山東國際海岸文化産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在新區建設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打造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國際一流教育體系和辦學體,其招生及教育教學將直接納入中央美術學院統一管理。

  7月21日,青島市與復旦大學簽約,將共建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海洋發展與環渤海區域發展智庫等五大項目。使研究院成為集研究生教育及高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等的綜合實體機構。

  8月30日,青島市人民政府與哈爾濱工程大學簽署了框架協議,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校區,主要建設“四院一園”。

  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現有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等9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約15萬人,各類人才近40萬,佔全區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同時,一批高層次教育項目也正在談、在建,預計到2020年,新區高等學府總數將達到20所,建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高水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屆時,青島西海岸新區將成為活力四射的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舉措

  績效評價發揮高校最大優勢

  為了服務好青島西海岸新區現有的高校發展,同時吸引更多的知名大學落戶,新區在高校服務和引建方面也是做足功夫。2015年7月23日,新區設立駐區高校聯席會議辦公室,主要承擔著與駐區高校的協調服務和項目引進工作。2016年5月26日,新區成立青島西海岸新區高校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解決高等教育資源引進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和問題,為高校項目引進工作搞好協調服務。

  8月24日,為推進高等院校等重點項目建設順利實施,新區逐個項目建立指揮部。中科院大學海洋學院項目、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校區項目、復旦大學項目、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青島校區、青島理工大學新校區項目六個高校項目領導小組同時成立。9月2日,為集中精力抓好重點高校項目的總體協調調度工作,新區成立區主要領導負責人牽頭負責的區高校引建領導小組。

  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新區高校的引進方向主要是國內外知名高校。境內大學原則上應為國家“985”“211”工程大學或國內學科(專業)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學原則上應為世界一流大學或擁有一流學科。引進的學科(專業)要與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産業發展需求及市場需求相適應;應與科技、産業園區融為一體,強化科技資源、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的融合集聚效應。學科(專業)重點是滿足新區“616”産業體系要求的專業。

  高校引進之後,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對新區的帶動作用?對此,新區建立了一套國內外高水準大學在新區辦學機構跟蹤管理和績效評價制度。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下一階段資金支援的重要參考依據。

  激勵

  高標準服務吸引優質高校資源

  良好的辦學環境是吸引眾多高校聚集到新區的一個重要因素。記者採訪了解到,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新區從用地、建設、補助和配套服務等各個方面全方位服務高校建設。

  “結合總體規劃佈局,新區各功能區都為國內外高水準大學來新區舉辦大學、分校或校區,劃出專門區域並預留足夠的教育用地,對設立研究院、二級學院等二級辦學機構的,根據需要預留相應面積的用地。鼓勵引進的優質高等教育機構使用存量用地,按照相關政策文件規定給予支援。”相關負責人介紹。

  對引進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實行“實物化”支援。在高等教育機構集中佈局區域,本著節約用地、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則,由公共財政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高標準圖書館、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實行高等教育資源與社會共用;也可實行公共設施低租金供給高等教育機構。

  新區還對引進並正式運作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給予補助。其中,對引進的非獨立法人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第一年給予不低於500萬元的啟動補助資金,以後根據績效情況每年補助不低於200萬元,連續補助5年;對引進的獨立法人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第一年給予不低於1000萬元的補助資金,以後根據績效情況每年補助不低於400萬元,連續補助5年。

  此外,還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支援高等教育機構落戶新區,對其教學科研活動、建設用地、人才公寓、房屋租賃、稅收減免等,按程式、按規定執行市、區的相應優惠政策,有關職能部門或屬地單位按相關政策落實。對其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安家補貼、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方面,按照相關配套政策執行。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