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天3萬海裏"大洋一號"凱旋 取得6項科考成果

2016-07-15 14:49:13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中國大洋第39航次由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實施,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負責船舶保障,具體分為5個航段執行。本航次是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 《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之後開展的第4個大洋航次。

     

  “大洋一號”昨日凱旋,歷時216天,航程30957海裏,取得了多項科考成果。記者昨日從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了解到,“大洋一號”科考船此次完成了中國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務,由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實施,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負責船舶保障,具體分為5個航段執行。

  出海216天昨日返青

  據介紹,“大洋一號”科考船自2015年12月12日從青島起航以來,歷時216天,航程30957海裏,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務後於昨日返航青島。

  中國大洋第39航次由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實施,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負責船舶保障,具體分為5個航段執行。其中前4個航段在位於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 (2011年我國獲取的世界首塊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共計1萬平方千米)開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兼顧環境基線和生物多樣性等調查;第5航段在中印度洋海盆開展深海稀土資源調查。

  本航次是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 《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之後開展的第4個大洋航次。按照工程化勘探的要求開展海上調查及考驗下階段硫化物勘探技術裝備是本航次一個重要特點,也是中國大洋科考調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創新,對於海上調查人員、船舶和調查設備而言都是一個考驗。

  航次取得六項科考成果

  在該航次中,“大洋一號”科考船上的科研人員,取得了六項科考成果。完成西南印度洋合同區26個區塊的綜合異常拖曳探測和地質取樣調查工作,為區域放棄提供了基礎資料;初步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5個區塊內圈定了硫化物礦化異常的分佈位置;首次利用中深鑽技術在玉皇熱液區確認了一處硫化物礦體;同時,中深孔岩心鑽機試驗取得突破,中國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已經進行了3個航次中深孔岩心鑽機試驗,本航次首次在熱液區獲取硫化物岩心樣品,對於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是一個重要進步。

  據介紹,該航次還順利完成電法探測儀應用性試驗,獲得玉皇熱液區9條測線數據,為反演硫化物礦體空間分佈奠定基礎。在第五航段中,科研人員在印度洋海盆先後進行了沉積物重力柱取樣、箱式取樣、溫鹽深(CTD)測量、海水取樣、大體積過濾器懸浮體原位抽濾等作業,同時進行了船載淺地層剖面儀和多波束測量,採集了大量樣品和資料。本航段是中國大洋協會在印度洋組織的第二個海底稀土調查航段,進一步豐富了對印度洋海盆稀土資源特徵的認識。

  兩艘科考船遠洋同步作業

  在本航次執行期間,我國有兩條科考船同時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作業,“大洋一號”船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向陽紅10”號船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業。兩艘船互為補充、互相支援。兩艘船曾多次交換航次調查所需的備品備件,在第一航段在模里西斯靠港時進行技術交流,充分發揮多船作業的優勢,提高了調查效率。在遠離祖國1萬多公里的印度洋上,有兩艘中國科考船同時在為人類和平利用國際海底資源奮戰,説明我國切實履行國際海底義務的決心。

  在靠港期間,模里西斯總統對“大洋一號”船進行了訪問,並與當地開展了學術交流和公益培訓等活動。

  本航次共有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同濟大學等33家單位,139名科考隊員參加了航次工作,其中1980年以後出生的科考隊員共94人 (80後65人,90後29人)。

  記者陳珂攝影記者王建亮攝影報道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