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教育改革的現實邏輯看,對“鼓勵性加分”實行大幅瘦身,是大勢所趨。
事關全國考生利益的考試公平性問題,向來牽動著社會敏感的神經。中考剛落下帷幕,有關其加分政策是否科學公正的討論,便成焦點,主要集中在兩處:一是個別地區加分人數佔比過大,有超過15%的考生可享受加分政策;二是加分項目和內容難以服眾,比如,有的地區規定到當地投資的企業家子女即可獲得一定加分額度。不少人認為,中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正被異化為“硬通貨”,教育政策成了拉動地區經濟的手段,有違教育公平。
對中考加分政策的討論,在過去十幾年間從未停止。約十年前,深圳市對金融高管子女中考加分的政策,就曾引發熱議,最終被教育部叫停。中考加分的政策,也在社會普遍關注、教育界反覆論證討論中前行。
近年來,教育公平總是被拿到聚光燈下審視。隨著《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推動下,高考加分政策瘦身顯著,並於去年全面取消體育、藝術特長生等鼓勵類加分項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原則上只適用於本地區高校在本地招生,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更是減至5項,且全部為政策性加分。相形之下,中考加分政策中的一些問題格外引人關注。
客觀地説,當年設立一些考試加分政策,有著增進公平或效率的合理性;時過境遷,今天重新把它們放到教育公平的天平上稱一稱成色,是順理成章的。事實上,公眾的批評也並非全盤否定加分政策,而是呼籲對政策性加分的比例進行更科學的論證,防止個別地方以公平之名,行不公之實。另一方面,也是寄望加分項目順應教育規律,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
對少數民族考生以及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的政策性加分,勢必將在一段時間內長期存在,這符合我國教育發展的現狀,是教育在當下需要承載的使命,也是社會公平的大義。然而從更廣的範圍看,公平的尺度也需要隨著情況的變化相應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做不到科學論證、審慎推進,無法加強資訊公開與過程監督,那麼,以公平為前提的政策,能否行公平之實、結公平之果,就可能得打個問號。
從我國教育改革的現實邏輯看,對“鼓勵性加分”實行大幅瘦身,是大勢所趨。當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正全面展開,希望通過高考改革撬動基礎教育階段的改革,鼓勵中學將育人方向從“單純育分”調整為“全面育人”,從追求學科成績轉向促進學生成長。同時,通過綜合素質評價鼓勵中學個性化教學,引導學生自我認知、找到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個性所在。反過來講,如果中考加分項目繼續擴張,不僅可能影響這一階段的教育改革品質,還可能會對沖掉高考改革的成果。
當前需要十分警惕的,是一些地方任性的“花式”加分。這種方式,既是不尊重教育規律,也是對教育公平的漠視。從根本上講,改革考試加分政策,是要改掉個別地方把教育行政化的習慣,彰顯教育化人、育人的本質。
教育界常説一句話,什麼是教育?教育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影響生命。因此,減掉當前教育所裹挾的過多無關內容,就是為了讓教育更好地遠離功利,堅守那份樸素與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