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聚餐成告別主要方式 專家:不應只是吃喝

2016-06-14 19:40:34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如今,在大學生活中,聚餐早已成為大學生們的“家常便飯”,每逢週末,學校附近的餐館更是座無虛席。其實對大學生而言,“餐桌社交”並不是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的唯一途徑,有意義的社交活動有很多,如:學術報告會、戶外爬山活動、文娛比賽、各種社團活動等。

  

  一年一度的大學畢業季又到來了,扎堆聚餐成為很多大學生告別大學生活、告別同窗的主要方式。除了“眼看著就畢業了,咱們班週末再聚聚,以後想見面都沒機會了,一定要來啊!”記者發現,大學的“飯局式”社交並非只是畢業生的“專利”。如今,在大學生活中,聚餐早已成為大學生們的“家常便飯”,每逢週末,學校附近的餐館更是座無虛席。

  畢業季成聚餐由頭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向460位大學生調查,29.31%的受訪者聚會頻率達到每週兩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級佔63.52%。所有受訪者中,38.08%的大學生在聚會社交方面的開銷佔生活費的比例超過30%。其中一人1個月竟然有20多次飯局。大學聚餐似乎已成為許多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昨天晚上7點左右,記者來到麥島路餐飲一條街,一家燒烤店已經被幾群大學生擠滿。“今天是我們社團聚餐,馬上畢業了,社團的夥計們一起吃個飯,明天是籃球隊的聚餐,這幾天天天喝酒。”正在點菜的青大學生李光告訴記者,他這個月已經參加了5場聚餐,後面還有還多場在等著,畢業季裏聚餐成了大家都在忙乎的事之一。畢業季裏聚餐請客也成了這個月最大的開支。不少畢業生表示,進入大四下半學期,生活費明顯增多了。李光説,這兩個月每月至少多花1000元。畢業前一兩個月大家就已經開始了 “聚餐模式”,幾乎每隔一兩天就要聚餐一次,而每一次聚餐的理由都讓人無法拒絕。班級大聚餐、向學弟學妹道別、社團聚餐、好朋友小範圍聚餐……雖然每次聚餐是大家一起出錢,花費也不過百元,但是加起來,整個畢業季在聚餐、請客上的花費每人要一兩千元。

  聚餐成大學社交第一步

  “其實,聚餐並不是我們畢業生的專利,從進入大學校園開始,聚餐已經成了離不開的話題。”王明告訴記者,剛進大學那陣,他本著提升自己能力的原則加入了學生會。不久,會裏通知他:“新會成立,部門聚餐。”聚餐中,王明和同部門的小夥伴一起交流了初入校的感受、對部門工作的理解和想法。“學生會的各個主席挨桌向我們敬酒,跟我們講學生會的人和事、工作方向以及對我們的期望。這次聚餐既和同屆的同學交流了感情,又聽了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收穫蠻多。”談到這次聚餐的感受時王明説,雖然彼此之間不太熟悉,且有學生會主席在,多少有些拘束,但是部長們給他們強調的禮儀還是蠻實用的。記者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每天下午六點放學後,是一天中學生聚餐的高峰期,學校附近的大小餐館皆座無虛席,尤其是週末,總能在一些餐館看見一群群聚餐的學生。

  “如果你拿了獎學金卻不請同學吃個飯,同學們大多會覺得你摳門。”王明給記者看了他長長的月計劃表和驚人的預支帳單,第一個週末:舍友生日,邀請全寢室四人吃火鍋,為表達祝福和謝意,還買了蛋糕;第二個週末:社團例行聚餐;第三個週末:請女友吃頓浪漫的西餐……

  改善伙食交流感情

  記者採訪了島城幾所高校的20名大學生,他們大多表示,平時聚餐主要是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去“吃點好吃的”,以社交為目的的聚餐現象在自己身邊並不多見。青島科技大學的張娟告訴記者,平均每個月她都會和關係要好的同學聚餐一兩次,“每天吃食堂真的太膩了,所以一般週末或是沒有課的下午,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就會一起改善一下伙食,趁機在一起聊聊天,費用都是AA制。”張娟説,學校附近的飯館消費一般不會很高,一次聚會每人平攤下來也就30到50元。而讀研之後,經濟條件寬裕了,聚餐次數比本科階段更頻繁些,但同學間聚會也不會去很高檔的場所,費用基本都是實行AA制。張娟認為,偶爾的聚餐有利於增進同學感情。

  聚餐多 有歡喜也有無奈

  “大學生活本來就和高中生活有很大差別,時間相對自由。班級的聚餐活動每年很少,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班級凝聚力。但宿捨得同學會經常出去聚餐,有時候同學或朋友過生日,聚餐肯定是免不了的。”上大三的王飛告訴記者,各種聚會頻現校園,被很多同學理解為校園生活的過渡和轉變。“班級聚會、宿舍聚會、社團聚會、老鄉會,上大學以後有了聚會才能體會到和高中的差別,畢竟我們都滿18周歲了,不會社交、不談戀愛,不算完整的大學生活,像班級聚餐這類的活動,喝酒肯定無法避免。”王飛説,在大學校園裏相遇、相聚是一種緣分,更何況遲早要進入社會,所以多學一些社會交際方面的東西也不是什麼壞事。他認為聚餐還是很鍛鍊人的,是為進入社會提前練兵,好處還是很多的。

  “現在一聽到要去聚餐,我就頭大,真想原地消失。”大二學生劉萌萌告訴記者,光上個月的聚餐費她就花了1000多元。其中,領到獎學金請客吃飯花了400元,社團聚餐花了100多元,請閨蜜吃飯花了300多元,還有些雜七雜八的小聚會花了200元左右。這麼算下來,光聚餐花的錢都夠一個月的生活費了。聚餐對於部分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學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我來自農村,家裏的收入低,父母供我上學已屬不易,像班級聚餐這樣的活動,我總是一再婉拒,面對推不掉的聚餐,我只能從本已不多的生活費裏擠出一部分了。”劉萌萌尷尬地對記者説。

  身為學生會的幹部,小劉在換屆當口的一個多月內,奔赴了大大小小10多次飯局。“社聯的職能就是管理學校的大小社團,每個社團聚餐肯定都會喊上我們,我們社聯各部門的聚餐也不能不去。還好整個學校的近百個社團好多都是聯合聚餐,要真是一個社團吃一次,我們就是吃到明年也吃不完呀。”小劉無奈地説,大多數聚餐都在晚上,可學校晚上也有課。他為了聚餐都逃了好幾次課了,他認為這有點本末倒置。

  大學社交不應只有飯局

  聚餐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大學生的社交圈。記者隨機調查了一番,四成的受訪學生認為,無論是在學校還是放假,聚餐都是“結交朋友,聯絡感情”的好時機;近六成的學生表示,雖然心裏不情願,但接到聚餐邀請還是會去,一方面是想多認識一些人,另一方面也擔心被人説“另類”。

  對於大學生流行的拼酒、請客吃飯等現象,島城著名心理專家張泮民並不贊同,認為正常的同學間聚餐吃飯無可厚非,但如果頻繁地把聚餐當成培養人際關係的方式,對大學生來説不太合適,畢竟這不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而且真正的朋友也不是靠吃飯就能交到的。“青澀、美好才是真正屬於大學校園的元素,拼酒等行為會給原本純粹、學院化的校園生活增添不少世俗氣息。”張泮民説,大學生聚餐成風,凸顯了當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缺失。由於大學生經濟不獨立,依賴父母提供生活保障,頻繁聚餐,會給家境不太好的學生帶來不小的經濟壓力,“請不起客的學生往往會産生心理不平衡,對人際交往産生無形的壓力,嚴重者可能會産生不良情緒,例如“強迫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圈子文化”已不止是外界社交方式的鮮明寫照,正在逐漸深入平靜的校園。大學生雖已成年,但並未完全與社會接軌,處於思想還未成熟、價值觀還未定型的階段,出於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敏感,加之網路資訊的迅速傳播,很容易讓大學生被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感染。張泮民表示,同學之間增進感情的方式有好多種,不僅僅是一起吃吃喝喝。大學生都是成年人,偶爾聚餐交友也無可厚非,但大學生畢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過分頻繁地聚餐,必然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大學生應該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針對這種不合理的大學社交方式,學校和家庭也要有正面引導,以及開展一些有特色有意義的學生活動來改善。其實對大學生而言,“餐桌社交”並不是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的唯一途徑,有意義的社交活動有很多,如:學術報告會、戶外爬山活動、文娛比賽、各種社團活動等。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