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在這場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 “戰役”中,隨著莘莘學子們一同出征的還有浩浩蕩蕩的陪考大軍。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陪考的爸媽們可謂是傾盡全力,這其中既有不計成本的金錢支出,也有無盡的情感心血。近日早報記者通過對島城幾代高考人的調查取樣,直面展示不同時期高考賬本變遷史。在金錢投入不斷攀升的同時,還有陪考人對下一代始終不變的期許。
60後
備考資料成了最大的開銷
1977年冬天,中斷10年之久的高考重新開啟大門。“恢復高考消息一經傳開,年輕人歡呼雀躍,他們的心裏充滿了對大學的嚮往。”參加過1977年高考、今年55歲的徐斌告訴記者,學生們紛紛放下手裏的鐮刀,重新拿起筆和課本,在難以想像的環境中重新學習。在徐斌眼中,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1979年,是他們家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3年。變化的原因只有一個:高考恢復。回首高考備考的經歷,徐斌説用“艱辛”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當時不論成分、家庭、社會關係。只要學歷符合要求就可以報名。10多年來想要參加高考的人,一下子都出來了。報名的人非常多,我也報了。”徐斌説,那個時候他還住在村裏為插隊青年蓋的房子裏,他是一隻手拿著書,一隻手拿根棍子,一邊讀一邊在地上寫。除了刻苦,大家最想拿到的就是高考的模擬試題。然而弄到高考模擬試題成了最大的開銷。當時除了模擬題,他們備考的“法寶”還有自學叢書和紙。學校因剛恢復高考,課本十分緊張,徐斌家也只借到兩本政治課本,其他學科連課本都沒有,徐斌的父親便想辦法給他們每個人都買了一套上海出版的自學叢書,分數學、物理、化學等6科,每科3本。在印象中,當年高考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草紙。那時家裏生活困難,沒錢買像樣的練習本,他們得把紙裁成八開大小,裝訂成本。
70後
條件不好根本沒有營養餐
對於當年的那場高考記憶,市民孫女士每每提起都特別感慨,那個年代,高考都在7月初舉行,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我緊張的時候吃糖可以緩解,但那袋為了緩解緊張的糖考試結束了也沒有吃。”孫女士説,她還記得,走出考場時正好是中午,袋子裏的糖早就化了。孫女士説,那時候唯一可以從農村走出去的途徑就是考中專。能考上中專的,都是優秀的學生,家裏需要大擺筵席,隆重慶祝,更不用説考上大學了。當年的大學不好考,能考上就是一種榮耀,一家如果能出個大學生那是不得了的事情。“那個年代,大家家裏條件普遍不算很好,即便是高考,也沒有營養餐和陪考。”孫女士説,班上同學都很努力,因為在那個時代孩子的心中,考上大學不僅意味著成才,更是一種榮耀。“可惜我當年的高考成績不太理想,再加上家裏經濟條件也不好,我就放棄了補習一年的想法。”孫女士説,當時的高考錄取率很低,對於大家來説,考不上也是正常的,所以高考的氣氛並沒有現在這麼緊張。一個班40多個人考上了8個。當年跟她高考成績一樣的同學只有個別人選擇了補習一年繼續高考。
80後
買學習機惡補弱項學科
對80後們來説,高考已經成了塵封的記憶,對他們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1999年全國開始擴招,擴招當年人數就激增了22萬人,增加人數超過上一年總數的一成。2003年開始,國家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85後的考生多了赴港念大學的選擇,此時畢業包分配也已成為傳説,80後畢業之後均需要自己找工作。每年7月份的高考在80後這一代裏逐漸移到了6月份。高考內容自1999年起,開始推行3+X模式,即3門大科:語文、數學和外語。“X”為自選小科,X的數目各地根據各自情況定。那個年代,80後的父母們對孩子考上大學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請家教、喝營養液,為了高考全家總動員,成為很多80後考生的共同記憶。
“説起高考那段時間,我現在都覺得那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一段時間。”家住李滄區的邵先生説,到高三時,他的語文、歷史及政治等學科成績都不錯,單科成績甚至能夠排到年級前10名,可唯獨英語和數學這兩門學科成了他求學路上的攔路虎,為此他和家裏人也是絞盡腦汁想了各種辦法。到了高三下學期,眼看英語成績還是沒什麼起色,家裏人就花大價錢給他買了一部當時“很火”的學習機。“那臺學習機得一千多吧,那時候爸媽一個月也就掙個兩三千塊錢,真是下了血本了。”邵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最終這臺學習機並沒有發揮出廣告上宣傳的功效,但父母對他的期待和幫助都讓自己非常感動,也讓自己更加刻苦地惡補弱項,最終在高考英語考試中他考了92分,雖然相比一些尖子生來説並不算高,但對他來説卻是從沒有取得過的高分。
另外,儘管家裏經濟狀況一般,但在營養品的花銷上,母親還是非常舍得。“記得當時只要是藥店或電視上宣傳有補腦功效的營養品,只要母親看到了,第二天就能出現在我眼前。”邵先生笑著説,自己當時吃過的營養品少説也有10種以上,在營養品花費上,高三這一年估計也得超過2000元。到了考試的時候因為借住在離考點較近的朋友家中,省去了租房的花費,不過為了提前適應,避免當天休息不好,父母早早便安排他住進了朋友家中,為此請朋友吃飯也花了不少錢。考試當天,在飲食方面父母可謂是竭盡全力,基本上是想吃什麼絕不問價,“排骨米飯、羊肉湯、小炒,那兩天基本上是天天下館子,就單説排骨米飯吧,全是肋排,平時爸媽可捨不得吃。”邵先生説,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考試時的緊張,金榜題名時的喜悅他已經記不得多少了,但父母為了他的考試鞍前馬後,竭盡全力地支援還是讓他感受到了那份濃濃的關愛。
90後
不惜“重金”為孩子培訓補習
“孩子將來會不會感激我?那個我沒想過,我就是想讓孩子知道,為了讓她成才,我已經做了一個母親所能做的全部。”市民林女士説,女兒懂事乖巧,學習也很努力,是同學和老師眼裏的乖乖女、好學生,這讓林女士和家裏人感覺臉上非常有光。因此為了培養孩子,家裏人也是不遺餘力。剛上高三林女士便到女兒學校附近租房,過起了陪讀生活,年租金為2萬元。除了學習之外,女兒從初中便開始學習舞蹈,未來也希望從事這方面的工作。為此林女士便在督促女兒文化課學習之外,還帶女兒走上藝考路。從年前至今,奔赴上海、濟南、北京等地考試,交通費加上考試各種費用大約在1萬元左右,“這還只是部分支出,和培訓費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林女士告訴記者,為讓女兒考上一所好學校,她帶女兒遍訪名師,許多時候一個課時就要1000元,粗略算起來,高中階段舞蹈培訓費至今已經超過3萬元。東奔西走地考試,擔心孩子的文化課有問題,藝考結束後,林女士還給孩子請家教補習落下的功課,這部分花費約5000元左右。
“我和她爸這兩年的積蓄,這下基本上全掏出來了。”林女士説,儘管資金上已是捉襟見肘,但為了讓孩子放鬆,他們會不定時地看看電影、吃一頓好吃的等等。
【調查】
除去正常飲食高三花銷過萬
從60後到90後,考生們的物質條件和外部環境不斷改善,在隨機調查的20多位考生家長中,根據家長們自己總結的高考賬本顯示,僅在高三一年,除去正常飲食的花銷就要超過萬元。除此之外,隨之一同增長的還有家長們對下一代參加高考的重視和期待。“我們那個時候父母還沒有像現在這麼重視,就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能考上就考上,考不上在家幹活也是一條出路,和現在真是不能比啊。”在市區一處考點正要準備租房的鄭先生説。以鄭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生家長認為,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説,高考幾乎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為了孩子們能夠順利地通過這次考試,上一所好的大學,為自己將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家長們均不惜傾盡全力。
本版撰稿 記者 王曉先 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