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市試點電子營業執照,6000余家企業管理權下放至地市
楊宜新介紹説,在推進“五個改變”的同時,山東省工商局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在全省範圍內重點探索和推進了四個方面的試點工作。作為全國首批電子營業執照系統建設試點單位,選擇濟南、淄博、濰坊等市局作為試點發行單位,並從2016年1月1日起,在全省範圍試點。
同時,逐步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登記改革。通過完善全流程網上辦理功能,增加電子營業執照應用,實現電子歸檔、自助名稱審核、網上身份認證等功能,使企業申請辦理工商登記註冊,不用再去登記窗口排隊,可以通過網路平臺“足不出戶”完成公司註冊等手續。目前,我省已初步實現了登記業務的網上申請、網上預審工作,各市工商局的企業網上登記率都在90%以上,並在濰坊等地進行了全程電子化試點。
此外,2015年11月,省工商局制定了新的《山東省公司登記管轄規定》,實施登記管轄便利化改革,除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由省級工商局登記管轄的企業外,將省局登記的6197戶企業下放至屬地市工商局登記管理,下放比例達74%。各級企業登記機關也不斷下放登記許可權,在工商所增設登記窗口,通過推行“一張表格、一套材料、一個窗口”的工作模式,儘量減少審批環節,方便市場主體登記註冊。
平均每15人擁有1戶市場主體,全省市場主體同比增長23.1%
楊宜新説,3年以來,省工商部門積極推進各項商事制度改革政策落地見效,有效激發和釋放了大眾的創業活力和創新動力。截至7月底,全省實有市場主體663萬戶,同比增長23.1%;實有註冊資本(金)10.8萬億元,同比增長37.5%。1-7月,全省每天約登記市場主體3759戶,平均每15人擁有1戶市場主體,每萬人擁有市場主體673戶。企業數量也始終保持了旺盛的增長勢頭,截至7月底,全省實有企業167萬戶,註冊資本(金)10.1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6%和38.7%。與改革前2014年2月相比,市場主體總數凈增238.7萬戶,註冊資本(金)凈增5.7萬億元,增幅分別為56.2%和109.9%;企業總數凈增73.2萬戶、註冊資本(金)凈增5.3萬億元,增幅分別為78%和111.3%。
楊宜新説,到7月底,全省一、二、三産業市場主體戶數結構調整為5.7:10.7:83.6。服務業産業作為投資創業焦點,上半年,新登記企業18.8萬戶,佔新登記企業總量的76.8%。其中,金融業、教育業同比增長超過了100%,資訊傳輸、軟體、文化、體育娛樂、衛生和社會工作等産業增長都在50%以上。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為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
商事制度改革實施三年多來,全省實有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647.3萬戶,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增加了677.3萬人,達到了2189.4萬人,約佔全省就業人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全省每個私營企業平均吸納就業人數7.7人、個體工商戶2.1人。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實施,與創業創新政策形成疊加效應,有效地拉動了高校應屆畢業生、農民工和科技人員的就業再就業,對全省創業就業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連續三年年報公示率在90%以上,17萬餘戶經營異常企業被公示
在積極簡政放權的同時,山東省各級工商部門同樣沒有放鬆對經營行業的監管。楊宜新介紹説,省工商局在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牽頭完成了《省政府關於“先照後證”改革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實施意見》制定工作,擬定了省直各有關部門任務分工臺賬,並承辦了全省推進“先照後證”改革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工作電視會議和兩次全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工作座談會。
同時,紮實做好市場主體有關資訊公示工作。2013年以來連續三年年報公示率都在90%以上,均超過了全國的平均企業年報公示率。目前全省共有17.5萬戶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並通過全國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山東)向社會進行公示。
此外,省工商還與省公安廳等部門簽訂了涉企資訊共用交換合作協議,共用資訊740余萬條;與省法院建立了全省統一的制度化資訊協作機制,實施股權凍結3萬戶(次);與省直17個部門實現了部分數據交換,累計提供資訊3000多萬條;積極落實國家有關部門共同簽署的《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有關職責任務,對858名失信被執行人依法予以任職限制。積極與省發改委協商溝通,初步完成了企業信用資訊共用交換平臺建設任務,與山東省公共信用資訊平臺實現了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