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精準擁軍"解決朝連島官兵吃菜難紀事

2016-08-02 16:52:21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在駐守朝連島的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某雷達旅官兵眼中,綠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看到綠色,便看到了生命力和希望。李群親自安排聯繫,由市農委牽頭,協調農業專家想辦法儘快解決駐島官兵的吃菜難問題。

  在駐守朝連島的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某雷達旅官兵眼中,綠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看到綠色,便看到了生命力和希望。

  官兵們眼中代表著生命力和暖意的綠色,在2015年底來到了島上——青島市“精準擁軍”、“科技擁軍”,幫助官兵在島上建起了蔬菜大棚,用無土栽培技術解決了這個“石頭島”多年來難以種植青菜的歷史。

  近日,乘船數小時,記者來到了這座遠離城市的海島,聽駐島官兵講起了海島與綠色的故事。

  四季缺青菜的“四無”海島

  朝連島位於青島海域東南,距離陸地最近距離30多公里,全島面積不到0.25平方公里,是中國的領海基點,也是離青島陸地最遠、條件最艱苦的海島。這座由“海裏岩石擠出來”的石頭島,俗稱“四無”島——無淡水、無居民、無航班、無耕地。朝連島的這種無土地質,使得島上難以生長植被,只有隨海風吹來、長在石頭縫中的草。到了冬天,整個島就成了光禿禿的一個巨型石塊。

  在朝連島南碼頭,守島60週年紀念碑迎海而立,上書“以島為家,以苦為榮,團結拼搏,無私奉獻”,這就是歷代駐島官兵總結出的“朝連島精神”。

  近年來,隨著該旅對海島建設的大力投入,海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以苦為榮”並不是一句過時的口號。“烈日當頭照,蚊蟲常襲擾,四季缺青菜”是島上艱苦環境的真實寫照。島上風大浪大,幾乎沒有泥土,無法栽種蔬菜。駐守在海島上的官兵吃菜長年依靠陸上運送,到了冬季,或是遇到大霧、大風等特殊天氣,補給船就無法上島,官兵吃頓新鮮蔬菜便成了最奢侈的事,餐桌上只有馬鈴薯、蘿蔔、白菜“老三樣”。

  “吃青菜比啥都好,”駐島士兵告訴記者。補給船一個月來島一次,送來淡水、青菜、肉類等物質。因為有青菜,先前的幾天,戰士們吃得最開心。之後幾天還要從腐爛的菜葉中再找一找青菜。再之後,餐桌上便是“老三樣”,沒有了綠色。

  在駐島19年的士官長潘文永印象裏,因為冬天風大浪急,供給船無法靠上碼頭,島上的官兵們曾經長達42天吃不上蔬菜,最艱苦的時候,只能吃海水泡黃豆。十年前的一個春節,4位戰友帶著家屬來島過年,遇到大風大浪天,近一個月的時間,四個五、六歲大的孩子沒吃到一點綠菜。最後,島上技師種在水中的兩頭大蒜發了綠苗,剪下來給孩子們做了頓麵條。

  平日裏,島上官兵長年擔負戰備值班任務。憑藉著以島為家的精神,他們發揚常備不懈、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任務,建設海島。目前,島上官兵住上了新營房,用上了海水淡化設備,網際網路也進駐海島。官兵生活、學習、工作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駐島官兵便形成了一個規矩——回家探親,什麼都不帶回,也要帶回一包土。就這樣,積少成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泥土匯集在了海島,島上形成了一塊一畝多的菜地。夏天溫度適宜的時候,官兵們就在這裡種植一些簡單的蔬菜。此外,官兵們又在島上修建了蓄水池、蓄水井,攢下珍貴的雨水,澆灌菜地。

  十年駐島吃上新鮮青菜餃子

  去年9月4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登上了朝連島,看望慰問駐島官兵,感謝廣大官兵守衛海島、為全市人民的安寧幸福和經濟社會建設作出的貢獻。

  “青島市委市政府對我們如此關心,讓我們非常感動。”指導員崔維功説。

  李群詳細詢問戰士們工作、生活、訓練等各方面的情況。當戰士們説起島上因為土少距離遠等原因,官兵吃新鮮蔬菜有困難時,李群馬上與大家一起研究軍民共建蔬菜大棚的可行方案。

  “李書記説,春節前讓官兵們吃上大棚種的蔬菜,這可把戰士們高興壞了。”崔維功説。

  李群親自安排聯繫,由市農委牽頭,協調農業專家想辦法儘快解決駐島官兵的吃菜難問題。

  馬上,市農委和市農科院的專家們趕赴朝連島,實地勘測地形,為建設大棚設計方案。專家們多次上島,確定了無土栽培技術培育蔬菜的方式,以及採用新型保溫材料、基質栽培、擴容雨水收集系統、水肥一體針式滴灌的技術方案。

  在實地考察中,專家們發現,朝連島南側有一處拆掉的建築,背靠可擋風的斷坡,由此決定了在此處建立一個三百平方米的大棚。考慮到朝連島風大低溫的特點,專家們在設計大棚時,採取了墻體加厚、薄膜外加層保護等措施,這樣,新建的大棚能抗十級以上的大風。考慮到島上淡水少的特點,專家設計的大棚還能進行雨水收集和廢液迴圈使用。10月份,正式運料建棚。建好大棚後,11月14日,專家帶著無土栽培槽、育苗基質、有機肥料、菜種以及菜苗等,登上了朝連島,在蔬菜大棚內拌土、播種、栽苗。這期間,李群書記幾次打電話詢問進展情況。專家們還挑選了三位戰士管理大棚,手把手指導他們種植蔬菜。

  “把論文寫在海防一線上”,市農科院蔬菜栽培博士張功臣一直記著領導的這個囑託,以此激勵自己做好蔬菜大棚項目。“作為科研人員,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把理論轉化為成果,幫助駐島官兵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那時,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張功臣暗下決心。由此,從選址到種植,張功臣不但先後七次上島,在栽苗期間,他連續五天住在海島上,觀察蔬菜生長情況,並手把手地指導三名戰士管理大棚。

  第一次栽苗,專家選取了進口芹菜、韭菜、油菜、菠菜等綠色蔬菜,希望在春節時候,讓官兵吃上自産的新鮮蔬菜。為了讓戰士們早日吃上新鮮的蔬菜,在島上建棚的同時,專家們還在市農科院培養蔬菜幼苗。這樣“雙管齊下”,保證戰士們吃上新鮮蔬菜。張功臣説,無土栽培大棚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技術,但為了這個成熟的技術發揮最大化的效果,無論是肥料還是菜種,專家們都挑選最好的。“此外,還需要比較蔬菜的類別,看看同一種蔬菜,哪個品種適合海島種植。”張功臣告訴記者,海島有其特殊的氣候環境,比如在這裡大棚中生長的白菜,成熟後不卷心。所以,選擇適宜海島種植的蔬菜,是蔬菜成長成熟的關鍵。

  在前期細心準備和精心照料下,不到三個月,島上便迎來了綠菜的豐收。油菜、生菜、芹菜……第一次收菜,官兵們全都到大棚幫忙,高興得不得了。官兵們把這個喜訊通過市農委主任由翠玉轉達給了李群書記。收到喜訊後,李群請由翠玉轉達有關科技人員,要多種植應季蔬菜,同時要教會官兵掌握蔬菜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為他們將來轉業復員提前掌握一門技術技能打下基礎。

  冬季裏,有了自産新鮮蔬菜,官兵們的生活中多了新鮮感和快樂。2015年除夕下午,在島上過年的官兵們決定,過年不吃“老三樣”餡的餃子了。説幹就幹,在島的二十余位官兵齊上陣,拿出大棚收穫的芹菜和韭菜,包了一頓綠菜餡的水餃。

  那頓年夜飯,吃得格外香。第一鍋水餃出鍋,你兩個我三個,很快就吃完了。平日裏,下兩三屜餃子,戰士們就吃飽了,那天下了四五屜,戰士們還意猶未盡。“有的戰士在島上十年了,這是頭一回過年吃上自産的綠菜餡餃子。”崔維功説。新兵何靚説,雖然第一次不在家過年,有點想家,但看到充滿“綠色”的年夜飯和在一起過年的戰友,覺得很知足。

  綠色帶來了希望

  近日,張功臣上島,在大棚裏新種上了夏天食用的耐熱白菜。中午工作結束後,駐島戰士王長錄來到大棚,看看棚內新栽上的耐熱白菜生長情況,觀察有沒有病蟲害,調節滴灌開關。自從大棚建立起,張功臣專門指導了王長錄和其他兩位戰士管理蔬菜大棚。如今,這三名戰士每天都要來看幾次。

  王長錄告訴記者,不只是他們三人,平日裏,戰友們訓練完畢後,也會過來幫忙。大棚從建立起,就成了島上最吸引人的地方。每到空閒時間,戰士們都喜歡到大棚看看蔬菜長得如何,幫忙照料,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每次吃飯,只要有大棚‘出品’的青菜,都是最早搶光的。”崔維功告訴記者,吃飯的時候,別的菜都沒動,大棚採摘的菜就都已經吃完了。試種黃瓜時,每天成熟七八根,戰士們一根黃瓜兩三個人分著吃。

  即摘即吃的新鮮蔬菜,戰士們喜歡吃,卻又捨不得吃。“留一留,防缺”,駐島時間越長的戰士,對蔬菜越是珍惜。

  市農科院副院長崔健告訴記者,如今,大棚已經種植出了十余種蔬菜,解決了冬春低溫季節島上無法種植新鮮蔬菜的難題。市農委和市農科院還把大棚作為“海島蔬菜基地”,探索適合海島生長的蔬菜品種,解決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崔維功説,大棚給駐島官兵帶領的“好處”,不僅僅是餐桌上的美味。

  管理員王軍在島上已是第11個年頭,他告訴記者,每天訓練之餘去大棚管理蔬菜,看著小菜苗一天天的長大,就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戰友們吃到新鮮綠色蔬菜的滿足感;

  大棚建成後,駐島8年的唐燕山一天要去看三趟。他説,一到冬天,整個朝連島四處無生機,但是大棚裏有綠意,到大棚裏看看,心裏會感到平靜;

  在這個少與外界聯繫的島上,這些綠色生命的生長,給了駐島戰士們精神上的慰藉。

  “‘精準擁軍’是我們擁軍工作的出發點,官兵們當下最需要什麼,我們就解決什麼。朝連島上的官兵亟需綠色蔬菜,我們通過技術手段集中為官兵解決這一問題。”由翠玉説。今年7月26日,市農委上島給官兵們送去了補給物品,並和駐島部隊簽訂了共建協議。根據協議,市農委將開展農業知識生産培訓,並幫助駐島部隊開展農業建設。

  “青島市委市政府為駐島部隊辦實事,為官兵排憂解難,真是支援到了我們的心坎上。”崔維功説,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無微不至地關心著部隊的生活,電腦室、蔬菜大棚、隨軍家屬安置……讓駐島部隊無後顧之憂,保家衛國。

  最近,青島又獲得了全國雙擁模範城“八連冠”。更好地支援駐島部隊的建設發展、當好部隊建設的堅強後盾,青島在雙擁共建和軍民融合發展上譜寫著新的篇章。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