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昨日上午,百餘名市民在黃島區魯海豐海洋牧場參加了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動,向大海中放流牙鲆魚苗和黑頭魚幼苗,共計30萬尾。經過一年半的時間,這些魚苗將長成兩斤重的“壯小夥”。屆時,味道鮮美的海捕魚就會遊上市民餐桌。
增殖放流30萬尾魚苗
昨日上午,記者在位於黃島區的魯海豐海洋牧場看到,黃島區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將數千個盛有海水和魚苗的塑膠袋分發給現場參加活動的市民。
“每一個袋子裏都加氧封口,這樣做是為了保證每一尾魚苗在運輸過程中都能成活。”黃島區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現場放流的主要是牙鲆魚苗和黑頭魚幼苗,總計30萬尾。
百餘名市民來到現場將塑膠袋內的魚苗倒出送回大海。“小魚兒,快點回家吧!”記者看到,有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來一同感受這一公益放流活動,小朋友們都顯得特別興奮。經過1個小時的放流,30萬尾魚苗全部回歸大海。塑膠袋一打開,小魚苗迫不及待地“跳”入大海中,回到故鄉尋找他們的“新家”。
一年半後回到市民餐桌
“牙鲆魚是島城市民餐桌上主要魚類品種,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黃島區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次放流的牙鲆魚苗比較大,長度在17釐米,到今年底,就能長到1斤左右,經過一年半的生長,每條野生牙鲆魚可以長到兩斤,按照目前的市價,這麼大的野生牙鲆魚每斤售價高達60至80元。正常情況下放流的野生牙鲆魚的回捕率約25%至30%。屆時,這些鮮美的大牙鲆魚就會被端到市民的餐桌上。
加快打造富饒藍色糧倉
黃島區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和修復水生生態、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深入推進漁業資源養護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打造富饒藍色糧倉,今年黃島區爭取各級資金340余萬元,在瑯琊灣、黃家塘灣、靈山灣等放流中國對蝦、梭子蟹、牙鲆魚等1.5億余單位。截至目前,中國對蝦、梭子蟹等已完成放流任務。根據近年來增殖放流評估調查顯示,放流綜合投入産出比可達到1:10。
(記者 劉海龍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