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臺縣白鶴鎮二甲村,村民陳逢春的家門再次被鄰居敲開。“老陳,現在還能獻血不?”
“你來晚啦,獻血車下次來要到冬天了。”老陳攤攤手。
作為村裏獻血傳統的“起始者”,40多歲的陳逢春是獻血的元老,村民有什麼和獻血有關的問題,都喜歡來問他。
説起來還真是牛,二甲村村民大範圍獻血開始於6年前。到現在,已有200多位村民參與了無償獻血,總獻血量達到137800毫升。為此,台州中心血站專門派出一台獻血車,每年兩次到村裏採血。要知道,從台州市區到二甲村,開車要一個半小時。
“車子一到村裏,很快就會被村民‘包圍’,現在每次至少都有幾十位村民獻血。”血站工作人員説,在這個2000多人的村子裏,獻血量達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標準的就有六七人。
村裏的“獻血第一人”
因頻繁獻血曾被誤會“賣血”
今年40多歲的陳逢春是二甲村獻血傳統的開創者。10多年,陳逢春去鎮上趕集,無意中看到一輛流動獻血車停在街邊。那時候,獻血對村民們來説還是新鮮事物,看熱鬧的人不少,但敢爬上車獻血的卻寥寥無幾。
那會兒的陳逢春身強體壯血氣方剛,別人不敢做的事,他卻想嘗試下。“其實當時心裏也有些害怕,不敢獻太多,不知道會不會對身體不好,就只獻了200毫升。”
時隔半年,陳逢春又去獻了200毫升血。在這之後,陳逢春逐漸對獻血有了更多的了解,獻血量也從原來的每次200毫升增加到400毫升。
一開始,陳逢春沒有把獻血的事情告訴家人和朋友,但消息還是很快就傳了出去。“那時候剛好是我人生低谷,投資做生意失利,僅有的幾萬元積蓄打了水漂。家裏又遭遇不幸發生了火災,家當幾乎都燒光了。”
於是,外頭就有流言,説陳逢春日子快過不下去,都靠“賣血維生”了。
實際上,他所有的獻血都是無償的。
“為這件事情,我的家人還很嚴肅地找我談話,跟我説家裏還有錢吃飯,讓我不要再去‘賣血’了。當時真是哭笑不得,和他們解釋了好久,才説把事情講明白。”
經過這個“誤會”,陳逢春的家人也開始了解獻血,後來,陳逢春再去獻血,幾個符合條件的親人也都跟著去。
一個人帶動全村獻血
獻血車頭一回開進了村裏
陳逢春和家人多年堅持獻血的事情,被越來越多的村民知曉,不少人就到陳逢春家打聽情況。除了問為什麼要獻血外,還跟陳逢春了解如何獻血。陳逢春也是毫無保留,將自己了解到的情況都分享給大家。
經陳逢春這麼一宣傳,很多村民也都動了心思。
到2011年11月,村裏有意向獻血的村民達到30多人,但大家要麼做生意要麼上班,都沒時間專門到縣城獻血。於是,陳逢春就給天臺縣衛生局獻血辦打了個電話。很快,獻血辦就專門派了一輛車來到村裏採血。
獻血車第一次開進村裏的那天,很多村民都跑來看熱鬧,就跟過節一樣。
“按照規定,每次獻血後要過半年才能再獻,所以我們基本上就是每年7月份獻一次,然後到第二年1月份再獻一次。”選這樣的時間,陳逢春説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據我了解,每年的夏季和冬季是獻血淡季,血庫的庫存很緊張,我們選這個時間段獻血,可以稍微緩解下血庫缺血的狀況。”
村民陳羅根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參加了3次獻血,之所以會跟獻血結緣,都是受了陳逢春的影響。
“一開始很擔心獻血會影響身體健康,後來聽了陳逢春的介紹,才知道獻血不僅對身體無害,還有一定的好處,而且還能幫助別人,算是利人利己的好事。”村民們互相傳播,消除誤解和擔憂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獻血的隊伍中來。
“村裏有位60多歲的阿婆,見大家都獻血,她也執意要獻,結果因為超過了年齡遭到拒絕,阿婆生氣極了,工作人員勸説解釋了好久,她才放棄了。”陳逢春説,看到大家獻血的熱情這麼高,他覺得非常感動。
6年來共200多位村民
無償獻血近14萬毫升
一年兩次,嚴冬或者酷暑,二甲村都會有獻血車到府提供專門採血服務。
從2013年開始,根據規定,台州所有的獻血車只能從台州中心血站派出。從台州主城區到二甲村,開車要一個半小時。儘管路途遙遠,但中心血站對二甲村的義舉十分支援,“基本上是隨叫隨到。”
不過,村民仍然堅持原來的“傳統”,冬夏兩季各獻血一次。
據統計,從2011年村民大範圍獻血開始,二甲村已有200多人參與獻血,累計獻血689次,獻血量達到137800毫升。在村裏,幾乎每家都有人獻過血,不少村民更是多次獻血。
“一次獻血量400毫升的比例達到80%以上,遠遠超過天臺縣的平均值。無償獻血在二甲村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這在台州甚至在全省都很少見。”天臺縣衛生局獻血辦副主任董文華説。
董文華告訴錢江晚報記者,不少村民是無償獻血的常客,總獻血量已非常可觀。“就拿陳逢春本人來説,他的獻血年限已達到14年,共獻血26次,總獻血量9800毫升,其中23次400毫升,3次200毫升。”
正因如此,陳逢春獲得了2014~2015年度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
按照全國無償獻血表彰獎勵辦法規定,無償獻血總計4000毫升以上獲得銅獎,6000毫升以上獲得銀獎,8000毫升以上為金獎。
“二甲村還有五六個村民,他們的獻血量已經達到了無償獻血奉獻獎的銀獎或銅獎標準。”董文華説。二甲村的村民實在太了不起了,值10000個讚!
本報記者 陳棟/文 本報通訊員 陳俊亞/攝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