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路
放假本應該是輕鬆的事情,但為什麼越放越累了?那是因為隨著社會發展,工作壓力逐漸增加,不少人在假期到來時,容易以一種“發泄”的方式進行休閒娛樂,將平時的壓力都在短暫的期間內發泄出來,導致身體尚未得到休息就突然回歸到壓抑的工作狀態,産生“節後綜合徵”。“平時沒有徹底休閒娛樂的時間,放假後休閒娛樂的時間又過長,回歸工作時就會産生心理落差,引起節後疲憊。”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鐘靜玫説。除了疲憊,也有的人由於沒有計劃,人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把自己的生物鐘打亂了,因而假期結束馬上進入緊張狀態,就會産生失落厭倦和恐懼感。
“過度”式休假不可取
張女士原本打算好好休息的假期似乎總是被一些突然出現的活動打斷,往往直到假期最後一天,才突然發現假期已結束,自己卻感覺並沒有怎麼休息。
“假期要起到休養生息、調節身心的作用,精神和生理上的雙重放縱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影響。不僅不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還容易積蓄消極負能量,影響自己和他人。”社會學家陸士楨教授説。
鐘靜玫醫生將不恰當的假期生活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過度休息型。利用假期時間補足平時缺乏的睡眠。這種類型不僅使假期變成一種負擔,而且嚴重影響了大家的生活。”不少人假期晚上晚睡,第二天中午左右才起床,美其名曰“補覺”,可等七天假期結束,還是感覺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很難迅速適應上班生活。
“第二類是過度娛樂型的假期生活,部分人過節期間全身心投入到平時無法完全享受的娛樂生活中,過度放縱,暴飲暴食。不僅得不到充分休息,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很大傷害。” 鐘靜玫説。
結束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回到家中的劉朗少俊看到身邊的一些人會利用假期晚上去通宵唱歌,喝酒宿醉,把自己弄得很疲憊,也會讓父母很擔心。“父母心裏大多數想的還是讓孩子好好休息,但是這樣的休息完全沒有休息的效果。”
第三類則是利用假期外出旅遊或者到處走親訪友。“表面上是利用假期進行了休息,但是實際上旅途中的舟車勞頓,飲食不規律,給身體造成了很大的負擔。”鐘靜玫提醒。
解決辦法:最後一天當做緩衝器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假期的最後一天當成是緩衝期,調整自己有些紊亂的生物鐘或者是有些疲憊的身心。有意識地做一些與工作相關的事情,比如看看書,思考與工作有關的內容,羅列上班後頭幾天要做的事情,做好應對各種突發事情發生的準備。
如果你還是感到焦慮,那就乾脆假設少放了一天假吧,把假期的最後一天當成工作日,多做做深呼吸,白天喝點茶、咖啡提神,或進行一些使自己心跳加快、出汗的運動,讓自己的身心“動”起來,或者回想工作中令你愉快的事情,將心理提前調整到上班狀態。
當然了,如果在放假前做出一個科學的活動安排方案或作息時間表,也能起到預防假日綜合徵的作用。如安排時間表時,要早睡早起,儘量和上班時的作息保持一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