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口腔潰瘍”不當病,4種症狀快看醫生

2016-04-28 10:37:02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連續熬夜沒休息好,或者遇到著急的事,很多人嘴裏會長出針眼甚至黃豆大小的潰瘍。

  滿嘴潰瘍,喝涼水都疼;嚴重上火,根本張不開嘴……連續熬夜沒休息好,或者遇到著急的事,很多人嘴裏會長出針眼甚至黃豆大小的潰瘍。稍一碰就疼,有的説話都不利索。

  面對口腔潰瘍這個難纏的“小病”,有的人煎熬幾天也就過去了。但也有人拖著不治總不好,還越來越嚴重。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

  反覆口腔潰瘍究竟預示了什麼病?如何處理這個小麻煩?《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為你解答。

  受訪專家:

  武漢協和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 馮愛平

  口腔潰瘍和感冒一樣難纏

  口腔潰瘍(俗稱“口瘡”)是口腔內科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症,學名稱為“口腔黏膜潰瘍”,它像傷風感冒一樣多見。幾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過潰瘍的經歷。

  在人群中,其發病率為20%,以復發性口腔潰瘍最多見。中青年人最容易中招,且男女比例約為2:3。

  從西醫角度看,口腔潰瘍就是口腔黏膜“破了個洞”。這個洞可深可淺,小如麥粒,大如黃豆,或圓或扁,形態各異。

  中醫對口腔潰瘍也早有記載,認為它與心、肝、膽、脾、胃、肺、腎等都有關係,常發于上述臟腑功能發生紊亂時。

  因此,口腔潰瘍可以是一種病名,更是一種症狀。許多口腔黏膜病都會出現潰瘍,如復發性口腔潰瘍、口腔結核、口腔鱗癌、口腔扁平苔蘚、盤狀紅斑狼瘡、多形紅斑、白塞病、克隆氏病等。有時,它也是全身疾病的一種反映,如患糖尿病、胃病、血液病、結核病等。

  臨床上説到的口腔潰瘍,多是指復發性口腔潰瘍,有人給它總結了四大特點,即“紅、黃、凹、痛”:潰瘍周圍會紅腫,潰瘍表面是黃色,中間凹陷,通常較痛。它往往會反覆發作,有時一次能長出十幾個,火燒火燎的疼,但它有自限性,到一定時候會“不治而愈”。

  那些疼痛不明顯、邊緣不清晰,而且老不癒合的口腔潰瘍,要引起警惕,有可能是惡性的。這在老年人中較多見。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衰弱,免疫容易失衡,因此發生惡性疾病的幾率更高。

  這些壞習慣加重潰瘍

  有些生活起居中的“壞習慣”,對口腔黏膜具有很大的殺傷力。不妨對照自查,糾正以下壞習慣,才能躲開口腔潰瘍的困擾。

  1晚上加班挑燈夜戰

  過度勞累、熬夜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是口腔潰瘍反覆發作的常見誘因。不少年輕人將自己的睡眠時間“貢獻”給了工作、網路遊戲等。以至於人體在口腔潰瘍面前“繳械投降”。

  2餐桌上無辣不歡

  都説“病從口入”,口腔潰瘍也不例外,在飲食的五味中,“辣”是最上火的。典型的食物包括麻辣燙、紅油火鍋等。

  所以,少吃胡椒、生蒜、大蔥等辛辣燥熱的食物,牛羊肉、帶魚等具有溫熱性質的食物,以及荔枝、鳳梨、橘子、桂圓等“熱性”水果,甚至包括辣椒、醋、姜、蔥、八角、咖喱等刺激性調味料。

  3煙不離手、酒不離口

  如果口腔內不小心被咬破,而此時你仍吸煙不止,就很容易長口腔潰瘍。因為煙鹼中含有的多種有害物質會附著在破損的口腔黏膜處,干擾、破壞黏膜的自我修復,引起潰瘍。

  再繼續吸煙,産生的各種有害刺激更會加重病情。而酒屬於辛熱性質,也會“雪上加霜”。

  4被焦慮左右情緒

  早晨起床時或工作間歇中,只要感到心情不好,都可以做幾次深呼吸,吐故納新有助於緩解緊張心情。

  上班後先認真想一下今天應該做的事,拉個清單,每做完一件事,就打一個勾或者圈掉,做到心裏有數,將心態慢慢調整至工作狀態。

  5忽視口腔“外傷”

  口腔黏膜還容易受到牙齒、牙套等“外力”的傷害,破潰後出現潰瘍,所以,有些人的牙齒像“斷壁殘垣”,反覆摩擦黏膜,還有的人假牙裝得不合適,或假牙用了10年都不換,反覆摩擦口腔黏膜,都可能會造成褥瘡性潰瘍。

  另外,還需要糾正咬唇、咬頰、咬舌等不良習慣。

  6刷牙草草了事

  很多人因為疼痛不敢刷牙,這樣是不對的。起潰瘍期間仍要保持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習慣,可用加鹽涼白開水,也可用藥物漱口液,減少口腔細菌,防止因食物殘渣而加重繼發感染。

  另外,買牙膏儘量挑沒有十二烷基硫酸鈉成分的,而牙刷最好選軟毛的。

  你是不是口腔潰瘍高危者

  有的人雖然偶爾長一兩個口腔潰瘍,但最多一星期就能癒合。可這5類人不但經常受口腔潰瘍困擾,而且往往伴有其他身體不適。不妨對照一下,你是不是口腔潰瘍的高危者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可要加倍保護自己了。

  1胃腸不好的人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便秘等胃腸道疾病患者,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率會明顯增高。

  這是因為,人體全身黏膜結構是相似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主要病損在消化道黏膜,同時,他們的口腔黏膜也較為“脆弱”。

  胃腸道疾病患者易發口腔潰瘍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影響人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同樣的道理,不愛吃蔬菜水果的偏食者也易得口腔潰瘍。

  2月經前的女性

  有些女性月經前經常長口腔潰瘍,懷孕後就消失了,而在分娩後孩子快一歲時,潰瘍又開始出現。

  月經期出現口腔潰瘍,主要是由於女性體內黃體酮水準增高而雌激素(孕酮等)的水準降低所致。

  女性體內的性激素對口腔黏膜具有保護作用,懷孕時性激素水準會升高,口腔潰瘍就很少發作或不發作。分娩後,性激素水準逐漸恢復到孕前,保護作用減弱。

  3營養缺乏或貧血的人

  包括缺乏微量元素鋅、鐵、葉酸、維生素B12等,可能會降低免疫功能,從而增加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病的可能。

  4免疫功能紊亂患者

  任何會引起免疫功能紊亂的因素,都可能誘發口腔潰瘍。

  5糖尿病、血液病、結核病等慢性病患者

  由於黏膜的營養供應不良,也容易出現口腔潰瘍。

  屬於上述5種情況的患者,如果病情較嚴重,須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才能減少或避免發生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會不會癌變

  在極少數情況下,口腔潰瘍可能是惡性疾病的“信號”。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還沒有一例復發性口腔潰瘍癌變的報道。但是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該警惕:

  1.之前沒有出現過口腔潰瘍而突然發生,並且久久不能癒合,時間超過兩個月;

  2.潰瘍面積逐漸超過黃豆大小,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隆起呈凹凸不平狀,潰瘍底部不平,呈顆粒狀,摸起來感覺有些硬;

  3.疼痛不明顯;

  4.伴隨出現頜面部腫大、淋巴結粘連;

  5.用藥效果不明顯。

  此外,有些老人的牙齒像“斷壁殘垣”,或假牙裝得不合適,反覆摩擦口腔黏膜,會造成褥瘡性潰瘍。這些潰瘍惡變幾率較高,一旦發現,要儘快就診。

  這4種症狀,快看醫生

  需要注意的是,口腔潰瘍不僅是一種病名,更是一種症狀。

  許多口腔黏膜病都會出現潰瘍,除了最常見的復發性口腔潰瘍,還有口腔結核、口腔鱗癌、口腔扁平苔蘚、盤狀紅斑狼瘡、多形紅斑、白塞病、克隆氏病等。

  值得提醒的是,口腔潰瘍雖然是常見病,但因為有惡變的可能,因此鑒別其良、惡性,是人人關心的問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通過識別下列特點,有助於進行簡單的判斷:

  首先是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

  良性口腔潰瘍一般1~2周內即可癒合。如果歷時較長,超過兩個月仍沒有痊癒,或發作頻繁,一個月超過兩次,都需要儘快去醫院就診。

  其次是形態和數量

  形態較規則,圓、橢圓或呈線條形,邊緣整齊、清楚,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凹陷的基底部較平滑,摸上去柔軟,且疼痛明顯,多是良性的。

  而惡性的形態多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隆起呈凹凸不平狀,潰瘍底部不平,呈顆粒狀,摸起來感覺有些硬,不同於其他部位,而且潰瘍不疼或不太疼。

  再者是全身情況

  良性口腔潰瘍的全身症狀較少,頸部淋巴結不腫大,或略有腫大但不硬、不粘連。

  惡性口腔潰瘍則相反,會表現出相應頜面部腫大、淋巴結粘連。

  最後是對藥物的敏感程度

  良性口腔潰瘍使用正確藥物治療效果明顯,能加速癒合。惡性的對藥物反應差,藥效不明顯。

  此外,有些人沒有找到準確病因就擅自用藥,結果潰瘍不但沒有好轉,還越來越重。

  應該提醒的是,若良性口腔潰瘍用藥8次後,仍疼痛不止,潰瘍不消,説明該藥無效,應上醫院檢查,並在醫生指導下換藥。

  口腔潰瘍到底該怎麼治

  治療口腔潰瘍,分局部和全身兩部分。

  局部重在消炎、止痛、促進癒合,能有效緩解病情,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選用局部用藥時,可以先試用中藥再試用西藥。

  全身治療在於縮短每次發作的病程,延長兩次發作的間隔。治療方法有中藥調理、免疫製劑調理,胃腸道疾病和抗貧血治療等。全身治療要摸準原發病。

  同時,還要糾正咬唇、咬頰、咬舌等不良習慣,拔除殘牙或改裝不合適的假牙。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過程比較複雜,患者不能自行用藥,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兩個妙方治口腔潰瘍

  中國有句老話叫“食藥不分家”,其中不乏對口腔潰瘍有輔助治療作用的食譜,如清炒豆芽、大白菜湯、涼拌豆腐等,都能清熱解毒。蓮心紅棗湯、杏仁核桃羹、糯米紅豆粥等則具有滋陰補氣的作用。這裡介紹兩個“小藥茶”:

  生地青梅飲:取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梅30克。將生地、石斛、甘草、青梅加水適量,同煮20分鐘,去渣取汁。每日1劑,分2—3次飲服,可連用數日。這例藥茶具有養陰生津,降火斂瘡的功效。以上方法適用於口腔潰瘍反覆發作的人。

  鮮藕蘿蔔飲:取生蘿蔔數個,鮮藕500克。將二者搗爛絞取汁液,將汁液含漱,每天數次,連用3日。蓮藕清熱解暑,白蘿蔔清熱生津,合用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夏季飲用能清解暑熱,適用於起口腔潰瘍時伴有口乾口渴、心煩身熱的人。

  但要注意,這些藥茶性質偏涼,不宜長時間服用,而且脾胃虛寒的人不宜服用。▲(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鄭丹)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