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伢時,半夜總擔心他蹬被子著涼,從來不敢睡得太沉;沒想到不帶伢已經2年多了,一晚上還是要驚醒個三五次,醒來後半天也睡不著。昨天是“世界睡眠日”,武漢市心理醫院睡眠治療中心主任張昌勇透露,他們一週平均要接診100多個睡眠障礙的老人,六成都是“帶孫族”。
    帶伢睡不著,不帶伢了依然睡不著
    家住青山的徐阿姨今年63歲。5年前外孫出生了,女婿是外地人,帶伢、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心疼女兒女婿上班辛苦,她主動提出晚上讓孩子挨著自己睡,衝奶、蓋被子,一晚上要折騰七八次。好不容易睡著了,一會又被伢哭醒了。帶伢睡不好蠻正常,徐阿姨並沒有太在意。讓她欣慰的是,外孫在自己的悉心照顧下,沒打過一次針。
    外孫3歲時,被女兒接到了漢口上幼兒園。閒下來的徐阿姨發現自己的睡眠再也恢復不到從前了:每天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個把小時才能入睡,一晚上要醒四五次,醒了半天都睡不著。熬了2年下來,人瘦了一大圈,比當初帶伢的時候還顯老。
    在女兒的反覆催促下,飽受失眠折磨的徐阿姨這才決定上醫院。
    “帶孫族”失眠八成禍起焦慮
    張昌勇詳細問診得知,外孫被女兒帶走後生病住過幾次院,徐阿姨總認為是女兒女婿晚上睡得太沉,沒有及時給孩子蓋被子造成的,一到晚上她就擔心得睡不著。但是又怕女兒嫌煩,不敢經常打電話。等到週末女兒把孩子帶回來,她夜裏忙著給孩子蓋被子也睡不好。
    “徐阿姨的失眠正是她過度擔心和焦慮造成的。”張昌勇告訴武漢晚報記者,門診超過八成的“帶孫族”失眠都是情緒焦慮引起的。他解釋説,帶伢本身就是個辛苦活,要喂奶、要換尿布,伢又愛哭鬧;大一點了,還要擔心半夜踢被子,晚上總要懸著一顆心,睡眠很難得到保證。
    相對年輕人,老人本來就容易睡不著、中途容易醒,這是正常的生理老化現象。張昌勇透露,老人帶伢,正常的生理節奏已經被打亂了,即使後來不帶了,在短時間內想調節過來也不容易。再加上總是記挂著,在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就更睡不好了。尤其是生活中一板一眼、追求完美、愛計較的老人最愛中招。
    他説,帶伢長時間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和年輕人育兒觀念的衝突更是成了加劇矛盾的“催化劑”。在磨合和衝突的過程中,老人們意識到他們滿足不了孩子們的期待,本身的壓力就大,這種時候如果兒女們溝通方式不對,老人各種情緒問題就都會來了,直接影響夜間睡眠。
    張昌勇建議,年輕人瞌睡多,晚上最好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別讓孩子跟老人睡。睡不著或者半夜容易醒的老人,不妨吃點短效鎮靜藥。老人平時多培養些興趣愛好,不要把所有關注的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大了都有自我保護能力,冷了熱了身體都會做出反應,老人沒必要過度緊張。(記者劉璇 通訊員鄧盛強 陳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