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創業需要過幾道坎?

2016-06-22 15:18:42 來源:新華網 作者:姜剛 責任編輯:沈政 字號:T|T
摘要】是繼續外出務工,還是返鄉創業就業?《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期前往黑黔陜皖等地採訪發現,隨著産業轉移加快、農村創業環境改善,特別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之下,農民工日漸成為返鄉創業的生力軍。

  落實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援力度,加強技能培訓和技術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軟環境”仍待優化。

  是繼續外出務工,還是返鄉創業就業?《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期前往黑黔陜皖等地採訪發現,隨著産業轉移加快、農村創業環境改善,特別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之下,農民工日漸成為返鄉創業的生力軍。

  在黑龍江省甘南縣農民電商協會,記者看到,四五名員工正通過網路聯繫有購買意向的商家。會長商英傑今年36歲,出生在農村,中專畢業後回家種了一年地,然後便開始了打工生涯。

  當過屯長,幹過農村經紀人,2014年商英傑成立了英傑源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種植基地面積從200多畝發展到1000多畝。隨後他註冊了“糧王爺”商標,2015年4月成立了公司,“糧王爺”牌農産品正式開售。6月,公司開始利用電商平臺銷售産品,目前已有兩家淘寶店,線上收入超過40萬元,佔營工銷收入的四成。

  如今,商英傑擁有4000畝種植基地,“糧王爺”旗下有十余種産品,已帶動30余戶農民走上致富路。“作為農民創業者,我的創業還只是在路上。”商英傑説,他正籌劃著開拓市場,今年準備再開兩家網店,爭取線上收入翻番,讓“糧王爺”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

  當前,各地農民工返鄉創業總量呈現上升趨勢,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然而,農民工返鄉創業之路並非坦途。部分受訪創業者反映,資金缺乏和融資難的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們,同時一線工人短缺、技術支撐不夠等難題也亟待解決。

  返鄉創業帶動就業

  在甘南縣,像商英傑一樣返鄉創業的農民還有不少。“雖然總量不大,但還是呈上升趨勢。”甘南縣勞轉辦主任朱晶桓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目前甘南從事農産品電商的人數超過400人,主要是農民。

  相較于大學生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多依託當地資源,生産經營模式相對傳統,不少是家族式小作坊和企業。本刊記者在黑龍江、安徽等地採訪發現,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涉及多領域,其中從事種植養殖的比例較大。

  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斯栗村,村民胡啟波聯合村裏18位村民于2014年創辦了斯栗牲畜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生豬養殖。目前,合作社建起佔地6000平米的圈舍,配備包括生豬配種、産崽、育肥等多個功能分區及多臺養殖産業設備,存欄已達8000頭。

  “對農民工創業來説,市場好很重要。今年持續上漲的豬價讓我更有信心把豬養多、養好。”50歲的胡啟波表示,合作社與屠宰場建立了穩定合作關係,打造出“斯栗豬”生豬品牌,吸引了不少養殖場和屠宰場前來訂貨。目前已吸納十七八位返鄉農民工就業。

  作為斯栗村最早出門打拼的一代人,回鄉創業一直是胡啟波的夢想。“我們這代人讀書少,創業就要盯緊熟悉的項目。養豬在農村最常見,也最熟悉。”他説,大量的扶貧政策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優惠措施為他們提供了支援。

  辦廠也成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新選擇。在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為了帶動移民搬遷群眾脫貧,當地創辦了很多社區工廠。政府更是每年由縣級領導帶隊,分批次赴北上廣深等地開展招商活動,鼓勵引導平利籍在外創業人員返鄉辦廠。

  34歲的奚精華之前一直在福建的服裝廠打工,現在他回到平利縣,帶著福建的技術、生産管理理念和訂單創業。目前已經在5個鎮7個移民小區開設了專門生産手套的社區工廠,年生産能力達到300萬雙。

  “2011年至今,全縣共召回平利籍在外創業成功者45名,其中28人創辦了社區工廠。”平利縣人社局局長楊飛為本刊記者介紹,截至2015年底,全縣865名返鄉農民工通過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實現了創業,佔創業農民工總數的78%。累計返鄉成功創業的農民工2100余人,年營業收入達5億元,帶動縣內1萬餘人就業。

  前景雖廣道路崎嶇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東部地區加快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進程加快,逐漸培育出新的增長點,出現農民工“回流”。“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就業,既滿足了地方企業的用工需求,也是地方經濟活力的一種表現。”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江永紅教授認為。

  “近三年來,貴州省每年勞動力回流人數都大於外出人數,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積極性很高。”貴州省就業局局長徐海濤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2012年至2015年,貴州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人數呈逐年上升之勢,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增速達約12%。

  安徽也出現明顯農民工“回流”跡象。本刊記者從安徽省人社部門了解到,自2015年起,安徽積極落實農民工創業就業政策,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等專項活動,實施“創業江淮”行動計劃,農民工創業就業環境不斷優化,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比例進一步提高。

  “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較好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他們帶回了見識和技術,對地方經濟、相關産業熟門熟路,也容易和當地群眾溝通交流。”陜西省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認為。

  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撒拉溪鎮興隆村,9個組均有諸如麵條廠、砂石廠、種植養殖等産業發展項目。不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都返鄉了,留守現象得到改善。據了解,單在一張姓創業者所辦公司的輻射帶動作用下,村內留守兒童數量就由126人減少到60人,空巢老人數量由21人減少到11人。

  然而,農民工返鄉創業之路並非坦途。資金匱乏和融資難是創業者普遍面臨的困擾。在畢節市,創業者王平(化名)正在為公司發展缺資金犯難。“為了貸款,家裏和公司能抵押的都抵押了,但為了抵禦市場風險,公司至少還缺50萬元的週轉資金,不知該怎麼辦。”王平説,由於沒有可抵押的東西,找銀行貸款更困難。

  從2013年的小微企業到如今註冊公司逐漸發展壯大,貸款難是王平最深刻的感受。“剛起步的小企業沒多少資産抵押,銀行貸款的授信額度低,手續也繁瑣。”他説,創業三年,遇到資金困難時大都是找親戚朋友借錢解決。即便能從銀行貸到款,資金量也小,而且限制較多。

  “當地農民想創業,但貸款門檻太高,缺乏資金。”朱晶桓説,甘南有個加工肉羊的合作社,目前就是賣羊肉片,屬於粗加工,缺少資金髮展壯大。農民的原始資本主要用在建廠房籌設備上了,貸款抵押物不足,資金週轉難。

  “我最頭疼工廠一線專業工人短缺。”陜西安康的創業者楊業強(化名)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雖然社區工廠建廠初始想解決移民搬遷社區居民和返鄉農民工就近工作,但對於他這樣以來料加工為主的工廠而言,工人流動性太強,培訓成本始終維持在高位,甚至因經常無法按時交貨而損失訂單。

  “現在工廠有300多人,但4月進入採茶季後,很多工人為照顧家裏種的茶葉就不來上班了,人員流失明顯。可工廠的貨還要交。”楊業強説,新員工手把手從零開始培訓,很多人剛能上手又出於各種原因走了,廠子始終難以滿負荷運轉。“工廠一年生産量為500萬雙手套,可訂單最高有2500萬雙,我不敢接,接了也完不成。”

  多位受訪者還反映,一些創業主體還缺少高水準的專業技術指導。“目前合作社種植的水稻品種,就是看周邊農民種啥好,就直接選啥品種了。我們希望能得到農業科研院所專家的指導,引進一些優良品種,同時也幫我們提高一下種植技術。”商英傑表示。

  破除創業“攔路虎”

  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夠在農村形成産業帶動,吸納農村閒散勞動力就業,帶動地方脫貧致富。但從當前狀況看,創業者還面臨不少“看起來好,申請卻難”的尷尬,政府還需在創業“軟環境”營造上下更大力氣。

  一位創業者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反映,幾年前企業剛起步時,他了解到政府有個扶持政策規定:小微企業註冊資金達10萬元的,可享受5萬元的政府補助。但直到2015年他才拿到這筆錢。

  “為了拿到補助,前後跑了很多次部門,各種花銷近3萬元,但是在最需要資金時卻沒領到錢。”這位創業者表示,返鄉創業就是看好這些優惠政策,但是實際申請並不容易,創業扶持政策落實有所欠缺。

  本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與上述創業者有同感的創業人士不在少數。他們表示,希望政府更多出臺激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優惠措施,譬如落實減稅和降費政策等。同時,通過加強政策宣傳和落實監督,確保相關幫扶政策得到及時有效的實施,讓創業激勵真正落實到位。

  同時,就農民工返鄉創業資金問題,多位基層工作人員和創業者建議,應開闢專門信貸業務,設立創業發展基金,多措並舉破除創業“攔路虎”。

  “希望政府能夠充分考慮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給予更多貸款支援。為農民工返鄉創業開闢專門的貸款業務,以滿足農村創業的多元資金需求。可聯合工商聯和縣財政等部門,設立農民創業發展基金,作為農民創業的初創資金,或短期週轉使用。”王平、朱晶桓等表示。

  針對部分政府扶持創業項目並不被創業者看好的情況,受訪專家和基層工作人員建議,相關部門應對項目進行合理性篩選,依託當地資源選取真正具備發展優勢和前景的項目,並選擇真正有頭腦、懂技術的農民工返鄉參與項目開發和建設。同時從資訊共用、金融支援、産業規劃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讓返鄉創業者發展更輕鬆、創業成功率更高。

  此外,多位創業者表示,希望政府多組織對返鄉農民工的技能和思想培訓,讓這部分人從思想上真正由農民轉變為産業工人。並更多宣傳農民身邊的創業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創業就業中來。(管建濤 薛天 陳晨 駱飛 毛振華)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