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新型農業經營體聚集現代生産要素 提升新路徑

2016-03-29 13:41:25 來源:齊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突出,“誰來種地、地怎麼種”成為困擾當前農業發展的新課題。

  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突出,“誰來種地、地怎麼種”成為困擾當前農業發展的新課題。

  轉型中的濰坊,不斷的探索實踐精神和改革創新決心賦予了加快農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破解新難題,濰坊正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産、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聚合土地力量,錘鍊品牌農業。

  從農業産業化中一路走來,濰坊的農業發展又一次掀開了新的篇章。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開闢農業提升新路徑

  濰坊的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成績矚目。

  早前,圍繞解決農村一家一戶小生産與國內外大市場難以對接的突出矛盾,濰坊率先提出並組織實施了農業産業化戰略,在全國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了糧食、瓜菜、果品、花卉苗木、畜禽、水産、休閒觀光等一批高端高質高效産業,有1300多種農産品及其加工産品出口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蔬菜出口量約佔全省四分之一、全國八分之一;禽肉出口量約佔全省三分之一、全國八分之一。

  可以説,是産業化成就了濰坊的現代農業。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産業化發展所面臨的宏觀背景和現實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傳統發展優勢正在逐步喪失,農業産業化發展組織規模小、競爭力弱;農村改革相對滯後;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者呈現老齡化,未來“誰來種地”等深層次制約日趨突出。

  “産業化時代還是以一家一戶種植為主,難以保證農産品品質的始終如一。面對更加注重品質和安全的市場需求,我們只有加快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才能再創濰坊農業發展新優勢。”市農業局局長王漢成的話代表了濰坊對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新思考。

  從不缺乏進取精神的濰坊人,再次把目光投放到了改革創新上。

  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提出的“三個導向”為指針,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品牌農業,積極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産、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全面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實現高端高質高效發展。

  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讓積累了20多年農業産業化發展經驗的濰坊人,一下子找到了迸發新活力的突破口。

  農業發展離不開土地和經營主體,著眼解決好“誰來種地、地怎麼種”的問題,濰坊經過系統研究分析,把一個重要落腳點放在了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上。

  這是農業生産邁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由於農業人口的轉移,原來由各家各戶經營的承包耕地經營權有了流轉和集中的可能;另一方面,高品質的市場需求,推動農産品生産加快邁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道路。

  “太省心了。家裏的地流轉給合作社,我不僅能收到流轉費,還可以外出打工,一份時間掙兩份錢。”高密市夏莊鎮新嶺村村民孫世江告訴記者,雖然外出打工掙錢多,但也捨不得荒了家裏的地,如今掙錢種地兩不誤,心裏非常踏實。

  替他種地的是同鎮的東武家莊村農民郭潤寶。作為較早開始職業種植的農民,53歲的郭潤寶認為,農業生産再上新臺階,必須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適度擴大經營規模。

  這個觀念來源於他幾十年的農業生産經歷:傳統的農業生産,苦臟忙累不説,收入還很低,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選擇到城市打工、生活,廣大農村越來越出現空心化和萎縮的跡象。

  “種糧食,必須要上規模、上機械、降成本。”在一塊15.3公頃的麥田前,郭潤寶介紹説,這片耕地是他通過土地流轉承租當地新嶺村130戶農民的,每公頃每年給對方8250元,流轉費每三年根據市場上漲一次;耕種、打藥、收割、灌溉等作業全部機械化。

  根據他的描述,這15.3公頃麥田,如果人工澆水,一遍需要20天,用自動化的移動噴灌機,8天就能澆灌一遍,而且澆水均勻,土地不會結塊,還省水30%。打農藥,如果用人工需要8個人幹2天,他使用自走式噴藥機,一天就能全部完成,還省藥。

  在濰坊,各種類型的新型經營主體已是遍地開花,發展農民合作社19137家、家庭農場5738家;農業龍頭企業3100家。

  昌樂縣營丘鎮通過土地流轉,因地制宜發展了多樣化的農業園區。西王村的有機蔬菜示範園,由鎮政府投資建設,由鎮農技站負責技術指導,由西王村村民負責種植,年産番茄、辣椒等無公害蔬菜500多噸。王俊村的農業現代示範園,由村委負責建設,按“黨支部+合作社+園區”模式運作,統一管理,標準化種植。

  昌邑市飲馬鎮引進的天福園生態農場總投資達3500萬元,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現場採摘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農場。該農場有35個高檔鋼管智慧特色蔬菜種植大棚已喜獲豐收,引進的南韓高檔全自動觀光采摘大棚盆栽葡萄長勢良好,無公害馬鈴薯、西瓜暢銷市場。

  改革增活力:

  扭住聚集現代生産要素的“牛鼻子”

  加快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一切的根本都需要成規模的土地。可是,濰坊人口多、耕地少,想上規模,必須促使土地要素進行必要的流動或重新組合。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最擔心的是,土地要素流轉了,是否會導致其失去土地的承包權?權屬不清,矛盾就勢如水火。

  在高密城區一家櫥櫃店,39歲的老闆蔣濤就有過這樣的顧慮。在外闖蕩多年的他,精力都在生意上了,根本沒時間回村照料自己的地。“加上父母的,我家有6畝多地,很早就想把地租出去,可盤算來盤算去,總放不下心。沒憑沒證的,時間一長找不著怎麼辦?”

  為給廣大農民提供強有力物權保障,我市緊抓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市的機遇,將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推向深入,加快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産産權等改革,激活農業生産要素,增添農村發展活力。

  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濰坊應確權的7571個村已全部完成確權登記頒證。2013年底,蔣濤拿到了自己家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放心地把土地流轉了出去。

  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産權,讓各種生産要素自由順暢地流動,為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民增收致富、城鄉統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我市積極引導,探索創新了諸城社區帶動型、壽光龍頭企業帶動型、安丘土地資源開發帶動型、青州土地股份合作社型、昌邑特色農業帶動型、寒亭都市農業帶動型、濰城創意農業帶動型等7種土地流轉模式。同時,積極搭建農村産權交易平臺,建立11個縣級交易中心和122個鄉鎮交易平臺,有效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

  由市委、市政府指導籌建,市金融控股集團發起成立的齊魯農村産權交易中心,是全省唯一一家省級綜合性農村産權交易機構,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經政府授權的具有抵押登記職能的農村産權交易平臺。它率先打造了“農村産權交易—抵押登記—銀行貸款”的融資模式。成立以來,全市已累計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3.75億元,發放股權抵押貸款370萬元。

  目前,濰坊土地流轉面積達20.8萬公頃,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40.5萬公頃,規模化率達64%,大大催發了實行規模化經營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推動濰坊農業加快走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生産道路。

  “種”“管”創品牌:

  打造農産品品質安全放心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消費者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著從吃飽到吃健康、吃安全的根本性轉變。這些轉變相對應的,是人們對品牌農産品日益強烈的重視和認同。以市場為導向的供需結合點和契合點,讓“品牌農業”成為一個亟待開拓的巨大市場。

  在濰坊,打造品牌農業,標準化“種”“養”被賦予了重大使命,基本涵蓋了主要農産品的生産、加工各個環節。

  就拿安丘來説,他們參照日本、歐盟等地農業操作規範,研究制定了生薑、草莓等33個出口農産品生産技術操作規程和200多個生産標準;還參與制定了《初級農産品品質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要求》國家標準,形成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將“安丘標準”變成“國際標準”。

  現在,濰坊制定和實施農業標準規範達490多項,並按照“一個標準兩個市場”的思路,加快推動優質安全農産品由出口保障向全民共用轉變。

  完善的標準化體系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農産品生産的前前後後,讓各類農産品在陽光中綠色生長,飄香四溢。

  在壽光市古城街道常治村,記者走進張漢軍家的大棚,棚內充滿生機、紅果綠葉的番茄,全部按照綠色有機蔬菜標準種植。“我和社裏有協議,我按他們提供的標準種植,他們負責銷售。”

  張漢軍加入的是美薇蔬菜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從種子到農藥肥料,再到綠色有機種植技術,對社員實行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指導技術。

  依託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多的優勢資源集中起來,推動全市農業生産標準化、集約化水準大幅提高。

  目前,濰坊已整建制創建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並打造瓜菜、果茶、食用菌等現代農業示範園區912處,涌現出了諸城外貿、亞太中慧、得利斯集團等一批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品牌企業;“三品”基地發展到36.7萬公頃,“三品”品牌1085個;濰縣蘿蔔、安丘大姜、青州蜜桃等多個傳統品牌獲得了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認證;昌樂西瓜、壽光桂河芹菜等28個産品獲得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

  為管好“藥瓶子”,濰坊率先推行農藥登記備案和高毒農藥政府儲配製度,在全市禁止銷售高毒農藥,並啟動了劇毒高毒農藥管理條例地方立法工作,進一步依法加大源頭管理力度。

  作為投入品監管的重要保障,市、縣、鎮、村四級農産品品質監管網路已全面建立,特別是在鎮級設立了專門的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辦公室,在村級明確了1名村幹部為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員。全市還建設了110處鄉鎮檢測站,2400多處企業、市場、基地檢測室,建立了常態化的農産品強制性例行速測制度和定量檢測制度。

  更深入的品牌保障,是從轉變生産方式入手,走低碳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路子。以農村沼氣建設和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生態迴圈農業,濰坊建成7公頃以上生態迴圈農業基地3667公頃,打造市級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園區50處。

  追求綠色發展,全市綠色控害面積達到30萬公頃,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4%;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93萬公頃,覆蓋率達80%以上;還率先在壽光、青州、昌樂等設施農業集中的市、縣實施土壤改良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退化土壤改良任務。

  現在的濰坊,現代化農業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從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到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再加上無縫隙監管,滋潤著“品牌農業”結出纍纍碩果,把越來越多的優質安全的農産品擺上了中國百姓的餐桌。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