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旅行離説走就走還有多遠?

2016-02-04 13:56:3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晨 鄭凱倫 責任編輯:朱益民 字號:T|T
摘要】受到業內人士普遍看好,全長7000多公里的絲路旅遊因多重因素制約目前尚處萌芽階段,沿線國家間的旅遊合作也未步入實質性階段。據悉,尚未開闢專門針對中亞國家的旅遊線路,主要原因為簽證難、價格高、交通不便、目的地認知度不高等。

    蒼涼雄渾的撒馬爾罕古城,波濤萬頃的巴爾喀什湖,雄偉俊秀的索莫尼峰,聽到這些頻頻在歷史和地理教科書中閃現的絲綢之路景觀,你是否想立即背起行囊,像當年穿梭于絲路兩端的客商一樣,來一次“説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這樣的憧憬或許並不容易實現。也許還沒走出國門,你就先卡在了簽證上。一些長期從事旅遊研究的學者直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旅遊開發本身具有資源豐富、品牌關注度高的良好基礎,但受多重因素制約,當前我國與中亞國家旅遊合作尚缺乏整體規劃,協調機構權威性不強,國際旅遊流自然流動不暢,導致旅遊合作現狀不佳。

  絲路旅遊,離“説走就走”還有多遠?這條古老的通道,何時能“一路暢通”?

  絲路旅遊尚處萌芽階段

  長安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2000多年前,張騫正是從這裡出發,兩次率領上百人的團隊去往西域,打開了中西交流的通道。自此,駝鈴悠悠,千年不絕。在今天的西安城西郊,依舊矗立著一組浮雕,再現了千百年前,一隊駱駝商旅跋涉于絲路的情景。

  往事越千年。在國家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今天,這條古老的通道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而循著古人的足跡再走絲綢之路,來一場穿越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也是許多人心中的“夢想之旅”。絲路旅遊逐漸升溫,開始成為一個“熱詞”。

  2015年上半年,國家旅遊局就曾預計,“十三五”時期,中國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1.5億人次遊客、2000億美元旅遊消費,同時我國也將吸引沿線國家8500萬人次的遊客來華旅遊,拉動旅遊消費約1100億美元。如此預測,源自對絲路沿線豐富旅遊資源的信心。

  《世界遺産名錄》顯示,僅在中亞五國就擁有世界遺産14處。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古城、沙赫利蘇伯茲歷史中心,土庫曼的梅爾夫國家歷史和文化公園等歷史古跡,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而伊塞克湖、裏海、索莫尼峰等自然旅遊資源,更是別具特色。

  近年來,沿線國家也都在不同場合,表達出對絲路旅遊前景的看好。然而現實是,絲路旅遊在當下,尚處於一個“看上去”“聽上去”很美的萌芽階段,沿線國家間的旅遊合作也遠未步入實質性階段。

  長期從事旅遊業研究的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旅遊協會常務理事李樹民就領教過絲路出行之難。

  2015年上半年,李樹民接到了中亞某國官方組織的一次高規格學術研討會邀請函。由於對方要求入境簽證必須“面簽”,他從西安趕往北京,赴該國駐華使館辦理簽證。而對方僅接受排隊簽證,由於人數眾多,三天之後,他才進到使館內,工作人員卻以使館方面沒有收到邀請函為由拒簽。兩三周過後,他幾經週折依然沒有拿到簽證,最終錯過了這次學術會議。

  “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有機會出國參會,但因簽證辦不下來未能成行還是第一次。”李樹民感慨地説,據他觀察,該國使館門前每天都有兩三百人在等待辦理簽證,但絕大多數都是商務簽證,純粹以旅遊為目的的幾乎沒有。

  李樹民介紹説,“簽證難”在中亞國家較為普遍,目前除烏茲別克外,其他國家均需要“面簽”,簽證門檻相對較高、手續相對繁雜、週期相對較長,影響了出境旅遊的熱情。據他的研究,2014年我國內地出境旅遊人數突破1億人次,但到中亞國家的僅有四五十萬,純粹以旅遊為目的的不足1萬人。

  旅遊市場的反應又是如何?本刊記者在西安多家旅行社走訪發現,當地目前尚沒有開闢專門針對中亞國家的旅遊線路,簽證難、價格高、交通不便、目的地認知度不高是主要原因。

  目前,國內從北京出發前往哈、吉、塔、烏四國有一條14天的旅遊線路,但報價在3萬~4萬元,知名旅遊網站“去哪兒網”上的報價為39800元,遠高於歐美遊費用。據承接中亞旅遊業務的一家北京旅行社介紹,該線路開通4年多來,極少有人報名。西安海外旅遊有限公司出境部經理楊波説,目前西安到中亞國家基本以商務團隊為主,幾乎沒有旅遊團隊。

  也有專家反映,由於缺乏ADS(旅遊目的國)雙邊旅遊協議,中亞國家到我國的人員同樣以留學和商務為主,單純的旅遊流佔比很低。

  為何“雷聲大、雨點小”

  2015年9月在西安舉行的歐亞經濟論壇上,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絲路旅遊部主任阿拉·派莉索洛娃告訴記者,該部門統計了主流社交媒體上有關旅遊的30萬條資訊,在所有談論“某某之路”的資訊中,30%都在説絲綢之路,位居第一。在業內人士看來,絲綢之路旅遊,仍是一片充滿光明前景的“藍海”。

  土庫曼國家旅行機構“阿哈旅行”主任塞爾達·拉赫曼諾夫也表示,該國近年來著力打造旅遊經濟帶“阿瓦扎”,提供包括溫泉旅遊、休閒娛樂、會議中心等優質服務,這裡已成為該國的商務旅遊中心,希望能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的遊客。

  近20年來,聯合國與絲路沿線各國均試圖獨自或協力推進絲綢之路旅遊品牌建設。例如,烏茲別克于1995年起在首都塔什幹每年都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展銷會,哈薩克則從2001年起連續舉辦大型國際旅遊交易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絲路旅遊大會至今已召開7屆,最近一屆于2015年6月在西安舉行。

  經過聯合國與沿線各國對“絲綢之路”主題遊幾十年來的精耕細作,特別是在中國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于2014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絲路遊的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提升,並讓這一路線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更廣泛的關注。

  儘管各方都在努力,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狀是諸多主客觀障礙形成的“軟約束”,仍在制約著當下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旅遊合作發展。

  李樹民説,在區域合作中,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構成的“四流”中,人流是最關鍵因素。但目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中,各方普遍存在著重視物流和資金流建設渠道、忽視人員流動的傾向。

  絲路沿線國家旅遊協調機構權威性不強、整體旅遊發展規劃尚未確立、旅遊品牌意識淡漠等,都是造成絲路旅遊“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近年來,雖然絲路沿線一些城市組建了跨境旅遊合作框架,但協調機構大多是半官方、半民間性質的非政府機構,協調能力有限。

  “目前中日韓之間有旅遊部長聯席會議,定期開會研究如何加強旅遊合作,但我們與中亞國家間卻沒有這樣的組織。”李樹民説,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準、旅遊産業地位各不相同,也亟須整體性規劃引領。

  業內人士指出,絲路沿線現有的旅遊線路和旅遊企業,大多在品牌定位前沒有進行市場調研,品牌定位缺乏鮮明個性和獨特形象,無法形成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由於絲路沿線國家旅遊資源具有相似性,如果忽視品牌建設,很難培育出成熟的線路和遊客流。

  打造“絲路無障礙旅遊區”

  圍繞打造“絲路無障礙旅遊區”,將旅遊業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先導産業來發展,各方還有很多文章要做。

  簽訂旅遊目的國(ADS)雙邊旅遊協議,或許是促進中國和中亞國家旅遊合作的突破口。李樹民説,目前我國只與烏茲別克簽訂了這一協議,應儘快推動與其他國家的協議簽署進度,並建立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方面的交換機制,吸引旅遊業和酒店業領域投資。同時,通過雙邊協商,改變當前赴中亞五國簽證難的局面,以人流帶動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融通。

  2014年6月,中國國家旅遊局已啟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合作發展規劃項目。受訪專家呼籲,在此基礎上,應盡可能多地吸收絲路沿線國家的專家參與。

  “在政府層面,應儘快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合作組織。打造絲路經濟帶文化遺産旅遊整體形象,提高旅遊安全保障。在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層面,應加強行業協會合作,搭建民間文化交流橋梁。”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趙靜説。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學教授鄒統釬建議,各國政府應在絲路旅遊品牌宣傳上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借助上海合作組織、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機制以及旅遊大會及雙邊旅遊年等平臺,“抱團”做好宣傳工作,積極利用好社交媒體等現代傳播方式。

  受訪專家建議,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合作,還應從大處著眼,加快企業對接和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如舉辦推介會實現旅遊企業對接,積極推進“中吉烏鐵路”建設,大力拓展航線網路佈局,構建立體化便捷交通網路,實現交通對接。

  歐洲議會議員、運輸與旅遊委員會副主席烏伊海伊·伊什特萬博士表示,旅遊與交通基礎設施在很多方面相輔相成。通過搭建旅遊這一平臺,可以完善沿線各國在物流、交通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長期來看,可望更好地促進絲路沿線各國在經貿等更廣泛領域的全面合作。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