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傳播中微信佔六成 超過八成人誤當傳播者

2016-06-24 11:29:20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發佈會在京舉行。

  早報訊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發佈會在京舉行。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人,手機網民達6.2億人;我國4G用戶3.86億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0萬億元;謠言傳播渠道中,微信謠言佔比60.6%。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未落實的朋友圈消息,很多人的選擇是寧可信其有,這成了謠言傳播的重要原因。

  微信成謠言傳播機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介紹了此次新媒體藍皮書的主要內容,分為總報告、熱點篇、調查篇、傳播篇和産業篇五個部分,著重于三大主題:網際網路+、網路安全與創新應用。除總報告外,另有28個分報告,深入探討了中國網路空間新型犯罪、個人資訊安全、媒體融合、網際網路國際輿論、微信謠言、電子商務、新媒體新聞、搜索引擎、新媒體版權、雲傳播、微視頻等。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提升至90.1%。藍皮書調查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間,微信公眾平台中的謠言傳播特徵與受眾心理機制。藍皮書認為,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微信正在成為謠言傳播的主渠道,需要引起警惕。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達6.97億。藍皮書調查發現,在謠言的傳播渠道中,受訪者遇到疑似謠言最多的60.6%在微信上,遠遠高於微網志的15.2%和論壇貼吧的21.6%。去年,謠言通過微網志和微信傳播的比例加在一起,一共佔比近六成,而今年僅微信謠言就佔比60.6%,這説明,被人們高頻率使用的微信,正在成為謠言的産地和主要傳播渠道。藍皮書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識別謠言的能力與性別有關,男性識別謠言的得分顯著高於女性。男性與女性受訪者在受教育程度、階層上無顯著差異,男性的年齡層稍微高於女性。

  大部分人選擇寧可信其有

  面對微信裏的消息,市民選擇如何處理?記者隨機採訪了30名市民,有七成市民表示,對於十分重要但是真偽難辨的資訊,他們會選擇“寧可信其有”,只有兩成的人選擇“寧可不相信”,另有一成的人選擇“其他”。記者調查發現,特別是面對一些本地突發事件,網民的“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正是謠言能發揮作用的土壤。島城著名心理專家張泮民告訴記者,人們在面對控制感缺失的情境時,傾向於建立虛幻的控制感,謠言正好提供了此種控制感幻覺,並且謠言所述的危害常是疾病死亡等極端可怕情況,在這種壓力之下,除非對判斷謠言很有信心的人才會選擇不相信,否則人們就算有所懷疑,也不敢完全不信。另外,有八成的受訪者表示,轉發資訊到朋友圈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幫助他人,這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因為很多謠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健康養生等實用資訊,人們在自己相信之餘,也希望能分享給親朋好友,使他們也從中受益。該行為是出於利他目的,但實際可能使人不自覺地成了謠言傳播的幫手。

  記者調查發現,現在朋友圈最常見的謠言主題為健康養生類、食品安全類和人身安全類。

  八成人誤當謠言傳播者

  你是否曾在不知不覺中充當謠言的傳播者?有超過八成受訪者表示曾經充當過這一併不光彩的角色。“我本身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所以在看到一些跟孩子有關係的消息,像是誰家的孩子丟了什麼的,我都會非常著急,有時候不僅自己轉,還號召身邊的朋友一起轉,後來看到一些辟謠的消息時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市民吳女士表示。而除了以年幼的孩子為誘餌,誘導網友轉發謠言資訊外,諸如“你不知道的危險食物”等與市民生活關係密切的資訊,“直擊跳樓現場”等驚險獵奇資訊,以及“狗舍搬遷上千隻狗狗面臨安樂死”等容易激發人愛心的資訊,都容易讓網友扮演起謠言傳播者的角色。受訪市民表示,在面臨上述資訊時,很容易讓人沉浸其中,失去分辨的能力,等看到辟謠資訊時往往為時已晚。如何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受訪者們認為除了加強自身警惕性之外,網路管理部門也應該起到過濾的作用,不讓這些垃圾資訊和謠言出現在網路上,對於謠言製造者也應當毫不姑息。(記者 徐棟 王曉先)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