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山東臨沂4月18日訊(記者 徐芳芳)近日,費縣通過全縣農村基層調研,發現村級班子運轉難、群眾辦事難、社會救助資金少等困擾著當下農村發展,探索從這些源頭性、根本性問題入手,嘗試走一條破解農村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的特色之路,即3+4”農村治理保障體系。
臨沂費縣創新農村治理體系“3+4”激活農村新活力
“3+4”,是指“農村基層班子建設長效機制”“農村財務有效監管機制”“農村基層社會矛盾有效調處化解機制”三項基層治理機制;以及“農村基層班子運轉保障線”“農村特困群眾救助保障線”“農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保障線”和“村級群眾事務代辦保障線”四條保障線。
依託這一體系,費縣去年用於農村事務的投入近1億元。“現在村裏搞個建設有資金了,群眾辦個事有人專職“跑腿”了,哪家哪戶得個病有錢治了。”朱田鎮大山河村村民吳開勝説。
全覆蓋大調研,摸清找準農村問題癥結
2014年,費縣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紮實開展了縣級黨員領導幹部到行政村居(社區)“全覆蓋”大調研活動,33名縣級黨員幹部對全縣421個行政村居(社區)進行了逐村調研,共徵求各類意見建議4772條,梳理群眾反映迫切要求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1316個。
通過分析研究,發現農村中突出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難兩多兩少”
“三難”,即村級班子運轉難,村級班子呈老齡化趨勢,村幹部工資待遇總體偏低,村級經濟發展難。全縣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大多數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集體土地出租、土地流轉收益、“四荒”承包費等非穩定性收入,部分村甚至沒有收入來源,很多村存在負債現象,目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佔71.5%,其中空殼村佔8.9%,致使部分村無錢辦事,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嚴重影響了村級經濟發展。群眾辦事難。有些農村群眾受制于文化程度、對部門工作熟悉程度,到“城裏”辦事“找不到門”,有些部門雖然“門好進”、“臉好看”,但是事情依然難辦。
同時存在農村幹部違法違紀多。村級矛盾糾紛多。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少。普遍存在農田水利配套設施不健全、村村通道路毀損嚴重、文化娛樂場所及設施偏少等問題。全縣有153個村存在吃水用水難問題,有271個村需修路314公里,有156個村需修建休閒娛樂廣場。社會救助資金少,救助標準偏低、範圍偏窄、力度偏小,部分特困戶沒有得到及時救助,等錢治病、等錢生存的特困群眾不在少數。2013年,全縣共為982名特困群眾提供醫療救助255.49萬元,每人平均不足4萬元。
建立三項機制,向農村根源問題發力
“要想徹底解決農村問題,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常抓不懈,久久為功。”費縣建立了農村基層班子建設長效機制、農村財務有效監管機制、農村基層社會矛盾有效調處化解機制三項社會治理機制,向農村根源問題發力。
建立農村基層班子建設長效機制。對農村基層班子實行分類施治、動態管理,努力做到“四個保證”,即保證每個村班子運作情況隨時掌握,保證村班子有困難、有問題隨時解決,保證運轉不暢的班子隨時調整,保證每個班子都能正常運作。實施引領示範、長青創業工程鞏固一類班子,加強指導和管理,確保先進村越幹越好;實施動態轉化、優化升級工程提升二類班子,落實鄉鎮(街道)班子成員幫扶措施;實施動態整頓、固本強基工程轉化三類班子,實行入銷號管理制度,動態排查、建檔立卡,突破發展黨員難題,推動轉化升級。同時,圍繞激發村幹部的內生動力,嚴格落實村幹部報酬待遇,堅持村幹部報酬發放“一卡通”制度,建立“基本補貼+績效補貼+獎勵補貼”的結構性補貼制度,完善村幹部報酬正常增長和村黨建經費保障機制,對表現優秀的農村幹部優先推薦“兩代表一委員”,並逐步健全完善村幹部退休(職)保障制度,確保村幹部在經濟上有“甜頭”、政治上有“奔頭”、工作上有“幹頭”。目前,排查出的68個後進村班子已全部完成整頓。
建立農村財務有效監管機制。加大對村級財務的日常監管和審計監督力度,實施完善“費縣農廉網”平臺,健全會計、經管兩支隊伍,落實管理體制、管理制度和明責問效三項措施的“123固基工程”,嚴格執行民主理財制度和財務鄉鎮代管制度,指導督促村幹部用好用實集體資金。推行會計縣考鄉聘村用制度,實行“公開考選、動態考核、末位淘汰”職業化管理,確保村村有專人管賬;調整成立縣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縣村居幹部審計辦公室和專家庫、鄉鎮(街道)審計辦公室,鄉鎮(街道)審計辦公室每年審計所轄全部村居(社區)的財務,縣村居幹部審計辦公室每年抽查再審計全縣不少於1/3的村居(社區)。目前,全縣共代管村集體資金餘額10836.4萬元,代管率93.35%;農村集體非生産性開支比去年同期減少218.87萬元,降低34.6%,村級資産資源通過鄉鎮(街道)資産資源交易中心開展招投標工程196項,涉及項目資金5176.32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327.44萬元,節省資金376.46萬元,交易收入直接納入代管。
建立農村基層社會矛盾有效調處化解機制。堅持重心下移,健全鄉鎮(街道)、工作片區、行政村居、村民小組四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網路,搭建“群眾訴求接待服務中心”、“民調工作站”和“民調工作室”三大平臺,健全專職調解員、特邀調解員、法制指導員、調解志願者、穩定資訊員五支隊伍,完善定期排查、處理報告、會商研判、多調對接、評查聽證五項機制,使基層社會矛盾排查調處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提升排查化解水準,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截至目前,所有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了“四級網路”,建成各類調解組織438個,配備各類調解人員2526名,建立品牌調解室18個,共排查調處矛盾糾紛3150件,調解成功3099件,有效控制了陳情事件的發生,全縣信訪量同比下降38.2%。
築牢保障線 完善農村社會管理基礎
築牢農村基層班子運轉保障線、農村特困群眾救助保障線、農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保障線、村級群眾事務代辦保障線四條民生保障線,夯實農村社會管理基礎。
“我們在這裡吃住全免費,屋裏也裝上了空調,還有醫生定期護理,住得特別舒心。”像90多歲的張德雲老人一樣,費縣有20名困難、孤寡優撫對象住進了光榮院,享受著舒適的晚年生活。據了解,費縣投資4000萬元,建成集社會福利院、光榮院、退役士兵就業培訓指導中心於一體的山東省首家民生大院,開創了服務群眾新模式。同時,成立縣慈善總會,充分發揮企業、社會團體、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的作用,加大資金籌措力度,通過縣財政列支、到上級爭取、慈善總會募集、公益機構贊助等多渠道籌集救助資金,共籌集救助資金4600余萬元。目前,已救助120戶特困對象,共計發放救助資金180萬元。
自2014年開始,每年費縣財政列支不少於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農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爭取通過5年時間,逐步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明確保障重點。重點扶持飲水困難村建立較為完善的人畜飲水設施,扶持生産用水困難村建設公共農田水利設施;加快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速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援農村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尊重農民意願,用好“一事一議”制度,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項目實施、監督、管理的積極性,確保項目高品質建設。目前,按照縣鄉8:2投資比例,投入資金1881萬元用於村級公益事業,組織實施農村道路、水利、用電等項目56項,下撥用於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專項補助資金1557萬元。
村級代辦 打通服務村民最後一公里
一提起村級代辦員,馬莊鎮金石峪村黨支部書記查寶才讚賞有加:“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現在農村事情很多,但村幹部老齡化嚴重,受制于文化程度,不會用電腦,不會列印材料,對老百姓的很多事情我們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代辦員不光為老百姓辦事,還積極深入農戶走訪,及時了解群眾的想法和訴求,建立村民檔案,並兼任穩定資訊員,真是一材多用。以前是‘幹部動嘴,群眾跑腿’、現在是‘群眾動動嘴,代辦來跑腿’,代辦員真是為村裏辦了實實在在的好事啊。”
建立村級便民服務專職代辦員制度,是山東費縣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建立“3+4”農村治理保障體系的生動一例。
配齊配強村級便民服務代辦員,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一律限時辦結。規範完善三級便民服務平臺。以縣政務服務中心為龍頭,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為依託,按照“十個一”(一個場所、一塊牌子、一套制度、一本台賬、一部電話、一台電腦、一處公示欄、一名代辦員、一套辦事須知、一張便民服務卡)標準,打造村級便民服務室;利用專用終端設備採取雙向視頻連接,實現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平臺互聯互通,推行“電子政務”、“遠端服務”,提升便民服務代辦工作資訊化水準。
針對鄉村代辦員,費縣實行坐班制和重點項目、重大事項“特事特辦、急事急辦、馬上就辦”機制,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確保群眾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項優質公共服務;採取“短期內差額遞補、長時期招考補充”的方式,建立健全代辦員“進出平衡”機制;將代辦員隊伍建設和村級便民服務室運作管理情況,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嚴禁借調借用,確保專職專用。
通過運作“3+4”農村治理體系,費縣初步實現了“班子運轉更加順暢、財務監管更加透明、社會關係更加和諧、群眾生活更加富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的目標,農村變得更加富裕、和諧、美麗。去年以來,該縣共創建美麗鄉村36個,其中投資5200萬元打造的覆蓋19個自然村的“許家崖美麗鄉村風情區”,堅持因地制宜、留住“鄉愁”,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經驗做法,成為山東省各市、縣(區)學習的樣板,獲得省財政“一事一議”連片整治項目測評第一名的好成績。山東省“新農村新生活”培訓現場推進會、臨沂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現場會相繼在費縣召開。該縣還健全完善“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體系,群眾滿意度電話調查提升到全省第47位,生態富裕和諧費縣建設邁出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