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圖 安徽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嚴金昌作為土流網小崗村服務中心負責人,帶領有流轉意向的客戶看地。
右下圖 在公主嶺農商行農地金融中心土流網業務櫃檯,農民辦理土地抵押貸款業務。
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近年來,伴隨著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民對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需求明顯增多。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估算起來可流轉的土地價值約100萬億元,其中耕地價值約40萬億元、林地價值20萬億元、宅基地40萬億元。這筆沉睡的巨大資本,隨著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逐步明晰,正待激活。
在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時代,針對資訊不對稱不透明、程式複雜繁瑣的傳統土地流傳模式,敏銳的網際網路企業開始啟用O2O模式,不斷完善線上線下綜合服務體系,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和專業化的服務,讓複雜的土地流轉變得簡約而高效。
簡約流轉 土地更增值
“當年搞大包乾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戶,是為了生活、為了吃飽肚子。現在搞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起來,是為了讓農民更好地生活,為了提高土地利用價值。”嚴金昌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73歲的嚴金昌是38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分田到戶“大包乾”的帶頭人,現在他的新身份是土流網小崗村土地流轉中心總經理,他用手機在土流網上發佈了小崗村第一塊待流轉的500畝土地資訊,開啟了小崗村土地流轉的網際網路時代。
土流網是國內首家通過網際網路實現土地流轉資訊發佈的土地流轉綜合服務平臺,從2009年上線運營服務開始,已經從中國網際網路土地流轉市場當初的拓荒者成長為如今的深耕者。
當前小崗村的實際情況是人少地多,種地的都是老年人,仍然按照以前的老方法種地,不但不賺錢,很多還在賠錢。通過土地流轉,農民收入不減,而且勞動力得以解放,還能去工廠打工再拿一份工資。正如嚴金昌所説,這筆賬大家都會算。但是村裏家家戶戶都有土地,這個地要怎麼流轉出去,要流轉給誰,成了難題。土流網的出現,正好給小崗村提供了一個將土地推向全國的機會。土流網線上擁有87萬用戶和3.4億畝土地,線下擁有176家土地流轉服務公司,資源十分豐富。經過多次考察和協商,嚴金昌再次牽頭,和土流網合作,讓小崗村的土地流轉搭上了網際網路快車。
其實,小崗村遇到的難題在全國農村普遍存在。網際網路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網際網路發佈土地流轉資訊,打破了區域限制,首先解決了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農民手中閒置的土地可以面向全國擇優而租。依託大數據技術,土流網還把土地數據、用戶數據、行業數據等資訊整合,形成了國內首個土地流轉大數據庫,海量的資源讓土地流轉雙方資源匹配變得更容易、更便捷。同時,大數據還可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價格指導和資訊服務,減少土地流轉過程中因價格等産生的糾紛,從而大大提高流轉效率。
多方共建 市場化運作
在傳統的土地流轉模式中,一般都是在村兩委的介入下,流轉方和農民直接洽談流轉。雖然流轉成功,但有些流轉企業因為流轉經營方式和種植項目的科學論證不足,或者資金短缺等問題導致經營無法持續,造成糾紛。一些土地流轉企業一“跑”了之,最後利益受損的還是農民。
去年年底,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木山底村,因種地大戶規模經營陷入困境“跑路”,村民們的流轉租金沒了著落。後來,在當地政府的調解和土流網的介入下,在今年春耕生産前化解了危機。這樁土地流轉糾紛何以能得到快速解決?湖南省農委經管處副處長戴安華認為,“要防範規模經營風險,除了政府的監督、指導之外,就要用好市場化機制。可以引入第三方,通過專業性的流轉機構,對土地規模經營的風險作科學評估,以保障、維護流轉雙方的權益”。
土地流轉涉及面廣,事關農民切身利益,事關三農穩定。網際網路企業在做土地流轉時,必須要接“地氣”,運用市場化機制與多方共同構建農村土地産權交易的閉環。
土流網根據全國不同地域不同特點,與當地政府、銀行、保險公司等逐步形成了“金融合作服務”“政府購買服務、企業負責運營”“銀行+擔保+土流網”等多種合作模式,嘗試破解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防範規模經營風險等多個農村土地流轉中的難題。
8月31日,全國首筆由銀行、擔保公司、土流網三方合作模式下的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在湖南漢壽縣發放。作為全國農業大縣,漢壽縣農經部門一直在探索創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漢壽縣農經局副局長李娟説,漢壽縣引入土流網作為第三方機構評估土地價值,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土地的精準價格。土流網出具評估報告後,由農戶、銀行、土地流轉中心、土流網四方對價格進行認定,最終確定土地價值。種植養殖大戶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向商業銀行申請抵押貸款,商業銀行參考土流網評估的土地價值來決定貸款發放金額。
土流網CEO伍勇表示,這種貸款模式中的土地經營權估值,是基於土流網線上平臺和線下流轉服務中心長達7年的中國土地行業和土地交易大數據的累積之上,能真正做到科學、客觀、精準估價。土流網作為一個全國性的土地流轉綜合資訊交易服務平臺,為抵押物快速變現提供了保證。這種模式將更好地滿足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大額資金需求,通過三方合作模式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真正形成一個完整的風險閉環。
在政企共建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上,與漢壽縣重在“金融合作服務”模式有所不同,山東費縣採用的是“政府購買企業服務”的合作模式。費縣農經部門將該縣農村土地流轉的線上線下綜合服務事項交給土流網運營,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聯手落地實施土地流轉項目。
“政府做管理、政策制定和基礎數據;我們做服務、做交易,包括看地、現場拍照、做核實土地真實性等。雙方結合,加上網際網路,就形成了農村土地産權交易的閉環。”在伍勇看來,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提高土地流轉效果,還能有效緩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需求與地方政府資金、資源等不匹配的問題,加速土地流轉市場化進程。
費縣農經局局長楊青雲説,“網路平臺為土地流轉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渠道,同時也促進了土地流轉方式方法的完善。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土地流轉首先要保護好農戶、土地所有人的權益,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監管、防控措施都要跟上。”(經濟日報記者許紅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