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集團日前正式成立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2016-08-29 09:47:57 來源:西部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8月26日,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重組大會,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産能”的背景下,兩大集團的戰略重組意味著水泥行業等傳統建材行業的去産能步伐將大大加快。

  8月26日,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重組大會,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重組後的新集團資産總額超過55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産業集團,也是世界建材領域的領軍企業。重組後,新集團水泥熟料設計産能將達5.3億噸、商品混凝土産能達4.3億立方米、石膏板産能近20億平方米、玻璃纖維産能178萬噸、風電葉片産能16GW,均位居世界第一。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兩家企業重組有利於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推動企業在更高層次、更高水準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有利於實現優勢互補,品牌、渠道、研發等資源共用,減少同質化發展和重復投入,進一步增強規模實力,提高全球市場競爭力;有利於全力推動建材去産能,提升行業集中度,整合優勢資源和創新成果,邁向高端發展;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海外建材裝備、工程、製造、倉儲、物流服務體系,打造我國建材産能和裝備“走出去”的國家新名片。

  新的集團組建以後,規模更大、實力更強。肖亞慶表示,要從全球視野和行業領軍者的高度,瞄準市場、規劃未來,明確新戰略新定位,提出未來一個時期企業發展的目標任務、重點領域、主攻方向、重要舉措。

  “兩個集團重組是我國建材産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事件。”新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介紹説,新集團的戰略願景是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建材産業集團,戰略定位是行業整合的領軍者、産業升級的創新者、國際産能合作的開拓者。新集團總部將努力成為國家級戰略性行業發展平臺,優化運營模式和管控架構,提高企業競爭力、經濟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行業去産能步伐加快

  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材行業的水泥、平板玻璃,和鋼鐵、煤炭、冶金、造船、有色等行業都面臨産能嚴重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嚴峻考驗,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産能”的背景下,兩大集團的戰略重組意味著水泥行業等傳統建材行業的去産能步伐將大大加快。整合有利於提高行業集中度,有利於推動傳統建材行業轉型升級向高端發展,更好地發揮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

  肖亞慶説,兩家企業重組後,一方面要提升行業集中度,通過錯峰生産、提高標準、減量置換等手段,全力推動建材去産能,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推動企業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和整合創新成果,推動水泥、玻璃等傳統建材産品向高端發展,重點突破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關鍵基礎技術,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更好發揮中央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他還表示,新的集團組建以後,要堅持瘦身健體、提質增效。以重組為契機,大力壓減管理層級,積極穩妥處置僵屍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産,強化精益管理,不斷提高盈利水準。

  整合與發展任務艱巨

  肖亞慶表示,重組大會標誌著兩家企業重組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未來內部整合和改革發展任務依然艱巨。據悉,兩家集團僅上市公司就有十幾家之多,且多地上市,市值較大,內部整合操作難度大。面對複雜的業務結構與繁多的平臺,兩家集團組織機構、內部資源和外部市場的整合任務艱巨。

  “新集團既要完成好重組任務又要抓好生産經營,要保持主要指標穩定增長,確保完成全年穩增長目標。”宋志平説。他表示,新集團將有序推進重組,儘快釋放重組整合紅利。按照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同類業務資源的方法,新集團將以優勢企業為主體,以打造大上市公司為目標,以避免同業競爭、規範關聯交易為原則,實施專業化重組,重點打造産業平臺、國際産能合作平臺、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房屋平臺、國家材料研究院平臺、國家材料資源開發平臺、産融運營平臺等六大業務平臺。

  新集團還將加大國企改革的力度。“在國資委改革試點中,我們開展兼併重組、落實董事會職權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三項試點。”宋志平説,“要以試點為契機,大膽探索、積極作為,在國企改革中把握先機、勇作改革的先行者和鋪路石。通過深化國企改革,為企業注入發展動力。”

  按照國資委的計劃,年內央企數量有望減至100家之內。今後一段時期內央企聯合重組的力度會加大。但量的減少並不必然代表質的提升。如何真正實現“1+1>2”的效果,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央企加速重組除了品牌之外,均牽涉到體制機制改革和深層次産權改革,做好品質數量的“加減法”,才能更好地推動資源整合、行業調整。(經濟日報記者李予陽)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