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哥莊當地人做的面塑惟妙惟肖。(資料圖片)
文/半島記者 肖玲玲 通訊員于偉東 江愛英
圖/半島記者 王虹程
為讓偏遠山區脫貧,嶗山區著力從轉變思想觀念、提升貧困社區文化水準入手,實施文化扶貧,在“輸血”的同時更重視“造血”。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和非遺資源豐富的優勢,找尋本地的獨特文化基因,推進“網際網路+傳統工藝”、“文化+旅遊”,挖掘村落的歷史遺存、民間工藝和民俗展演,大力發展傳統文化和民居風情旅遊,非遺衍生品的銷售渠道也得到進一步拓寬。一批貧困村借力非遺傳承人的幫扶,形成了傳承人群,大饅頭、嶗山茶、剪紙、民宿等遍地開花。
辦民生課堂促進增收致富
位於嶗山區東部山區的黃泥崖村,是省定的貧困村。村莊四週都是山,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村裏婦女、老人利用村中為數不多的土地種著茶葉、櫻桃等。由於身處偏遠山區,村民觀念陳舊,茶葉種植粗放,加上沒有品牌意識,收入較低。平日裏,村民業餘文化活動匱乏。為此,嶗山區文化部門邀請杭州園林設計院、市茶藝師協會等專家與社區結對子,定期舉辦“茶文化培訓班”、“國學藝術培訓班”等民生課堂,提升居民文化素質,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社區還成立了嶗山茶合作社,對嶗山茶種植、製作工藝進行改良優化,註冊了“崖上春”商標,每戶茶農年收入達2~3萬元。“每期培訓班,俺都積極報名,去年還改進了加工工藝,將嶗山綠茶製成紅茶、茉莉花茶等系列新産品,每畝可增加2000余元收入……”茶農劉元坤感慨道。
投2000萬優化公共文化場所
嶗山區文化新聞局王紹美局長表示,近年來,嶗山區建立了161處綜合性文化活動室、社區儒學講堂,打造了村情民俗展示室、鄉村記憶工程等,並在全市率先配備由財政補貼的社區文化專職管理員,每年補貼115萬元,並配齊了圖書、音響、鑼鼓等文化物資,覆蓋率達100%。
此外,先後聯合區農林、科技、衛生等部門邀請100余位專家,舉辦1000余期培訓班、惠及群眾20余萬人,從物質、精神兩方面推進鄉村文明建設。今年在全市率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水準的實施意見》,利用兩年時間,投資2000余萬元優化提升4個街道和100余個社區公共文化場所,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同時,嶗山區文化部門還開展了送演出、展覽、電影、圖書助力貧困社區精神文化建設行動,推出“你選我供、你需我送”的定制式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安排專業文藝院團及部分莊戶劇團下鄉送演出。
面塑帶動發展年産值達億元
家住北宅街道下葛社區的尹淑蓮已經做了10多年農家宴生意,之前做的萁餾都是在自家飯店裏賣,今年加入區“巾幗良品”超市才一週時間,就在網上賣出了5箱萁餾。“現在訂單越來越多,都有些供不應求了。”尹淑蓮興奮地説。
王哥莊街道以市級非遺項目嶗山面塑為核心,區、街兩級每年拿出400萬元補貼,帶動周邊農戶發家致富,從業人員達3000余人,年産值達億元,産品暢銷島城,遠銷北京、上海以及港澳地區。同時,依託嶗山茶、涼粉、鲅魚、大饅頭加工技藝等非遺項目,開發出百餘種産品。目前,嶗山在城區和各街道市場開設茶葉、饅頭等專賣店近200家,平均年收入達到5萬至10萬元。
(來源:大眾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