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精尖”企業名不符實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解到,一些地方新經濟檔次較低,部分企業負責人對未來經濟發展信心走低,部分生産要素供應趨緊企業負擔較高等問題較為突出。
不少企業反映,與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德國等國相比,我國“新經濟”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高精尖”企業數量較少,一些地方甚至還有一些“偽新經濟”。
從記者在山東濟南、青島、煙臺、濰坊、臨沂等地採訪的“五新”企業情況來看,像濟南浪潮、青島海爾、煙台中集等真正代表新經濟的企業數量不多,一些打著“高精尖”旗號的企業“名不符實”。比如,有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並不掌握核心技術,僅僅是從其他公司購進核心零部件後再組裝起“新能源汽車”銷售,其實質為人力資本密集型“組裝企業”;有的企業製造“高精端”工業鋁材,號稱處於“世界先進水準”,但車間內設備粗陋不堪,工人甚至坐著馬扎生産,記者仔細探究後發現,這家企業只是為國內某品牌充電寶做外殼配件……
另外,面對嚴峻形勢,部分企業未來發展信心不足、悲觀情緒蔓延。採訪中,多數企業負責人反映,對今明兩年經濟發展前景感到擔憂,普遍存在“技術研發不敢投入、高端人才不敢引進、新興項目不敢投産”的“三不敢”心態。
“從我國宏觀經濟大環境來看,當前經濟發展新舊動能正在轉換。以‘三高’企業為代表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不能再追加新投資。同時,新經濟雖在崛起但體量相對弱小,投資風險較大,市場前景也不明朗,這時貿然進入可能損失較大。因此,好多企業正在觀望,期待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山東一家“五新”企業的負責人説。
山東省發改委調研也顯示,今年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長乏力,僅增長5.8%,同比回落6.7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44.4%,同比回落28.2個百分點。另外,在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企業研發投入的意願有所減弱,特別是一些企業家仍習慣於簡單的規模擴張,推動企業轉型的動力不足。
與此同時,部分生産要素供應趨於緊張,企業負擔仍然較高。多家企業負責人反映,當前技工尤其是高級技工很難招,哪怕開出高薪也留不住人,企業只能招了普通工人培訓三五個月之後再使用,成本大幅增加。
臨沂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對300家重點企業調研分析,缺土地、缺資金、缺市場、缺技術、缺勞動力成為制約部分企業發展的瓶頸,佔到調研企業總數的62.3%。據山東省發改委測算,雖然山東實施了一系列降成本的政策,但目前企業用電、融資、人工、稅費、物流等成本仍然偏高,今年1至2月山東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7.5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高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