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祠裏曾氏後裔為曾子七十一代孫立碑儀式
在南武山村對曾昭玉、曾慶臣、曾慶良等幾位老人進行訪談
4月3日上午,曲阜師範大學山東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成員一行前往曾子故里——嘉祥縣滿硐鎮南武山村進行實地調研。首先,拜謁了曾氏家祠。曾氏家祠坐落在南武山村中間位置,雖經歷歲月的洗禮已顯斑駁,但其宛若一位飽經滄桑的無言老人,安詳得令人敬畏。曾氏家祠裏供奉的是明朝嘉靖年間從江西遷徙到嘉祥看守曾子墓的曾子60代孫曾才英夫婦,及後來去世的曾氏後裔。因逢清明節前夕,正巧趕上為曾子七十一代孫立碑儀式,曾子第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代部分後裔參與立碑過程。據這次立碑的主要負責人曾慶臣介紹,立碑儀式一般在清明節進行,屬於曾氏家族活動,由曾氏子孫參與,整個過程耗時約四小時。至中午12時,儀式在鞭炮聲中結束。下午,研究中心一行人在南武山村與曾昭玉、曾慶臣、曾慶良、吳懷軍等幾位對村莊歷史文化比較了解的老人進行座談。老人們講述了曾子故里的人文地理和歷史變遷,孝文化在當代傳承與發展的基本情況,並表達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充分發揮傳統孝文化社會整合功能的重要意義。
在南武山村對曾昭玉、曾慶臣、曾慶良等幾位老人進行訪談
4月4日,曲阜師範大學山東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成員一行又尋訪了南武山村內及周邊的文化古跡。看到了在清朝同治年間為抵禦外寇修繕的南武山寨(當時有東門、東南門和南門三個門)僅存的一個東門,現在看其雖然顯得特別破舊,但通過寨門的結構框架、磚瓦材質等仍可展現出當年的輝煌氣派。現在寨門外仍然可見護寨河遺跡,護寨河橋上及周邊刻有清代字樣的石板和石條記載了歷史的滄桑。南武山村背靠南武山,現在站在南武山村裏遠看南武山,仍然能清晰的看到一段當年修建的寨墻。為對南武山村有個整體的認識,研究中心一行在張曉瓊教授的帶領下不顧調研的疲勞,歷經艱險爬到了南武山頂,以觀蘊育了曾子及曾子文化的這塊寶地——南武山村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