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自貿區來了,魯企如何行動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經濟合作研究室主任張建平告訴記者,自貿協定減少了生産要素流動的人為障礙,會提升兩國之間經濟發展的效率。
有預測稱,中韓自貿區一旦建成,預計對中國GDP增長將貢獻1-2個百分點,而南韓GDP將增加2%-3%,屆時中韓之間將形成一個人口高達13.5億、GDP高達11萬億美元的共同市場。
【産業合作需要新思維】
在中韓産業合作方面,張建平建議,要發揮山東企業的資本和製造優勢,南韓的研發、設計、技術等優勢,積極探索製造業、服務業、漁業等跨産業的産業鏈延伸、銜接與新的産業分工模式和構築新的生産網路,在高端生態旅遊、農業、漁業、食品、化粧品、電子、機械、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多領域挖掘新的合作機遇。
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亞太學會會長張蘊嶺分析,此前中韓製造業有著互補關係:中方土地、勞力低廉,韓方則憑藉技術、市場佔領了産業鏈的高端。隨著中國製造向高端升級,兩國在技術、研發等領域逐漸拉近,原有産業鏈垂直型、互補型合作已沒有了基礎。未來,中韓間合作將從垂直型向水準型轉變、由産業內貿易為主向産業間貿易為主轉變、以南韓投資中國為主向相互投資轉變的總體趨勢。
【電子石化等産業或受衝擊】
省商務廳亞洲處處長賈繼慶認為,從具體産業來看,根據首批關稅減讓商品名目,鋼鐵、石化、紡織服裝、一般機械、電子家電、生活用品、食品農産品等七大産業將迎來新的商機,有望對中韓兩國進出口貿易帶來新的動力。
但是對山東企業來説,這七大産業並非都能受益,劣勢産業將受到衝擊。優劣之勢,從貿易逆差數據可見一斑。很多人想不到,我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南韓,2014年對南韓貿易逆差已近千億美元。山東也是如此,最近十幾年,大部分年份存在貿易逆差,進出口額在6:4左右。究其原因,我國出口主要是“三來一補”的低端工業品以及農産品、紡織品,而南韓對華出口多為電子、機電、化學等高附加值産品。
中韓自貿協定簽訂後,南韓優勢産品進口更便宜,競爭力更強。山東的紡織服裝、農産品等優勢産業將具備一定的機會,但電子、石化、機械等産業則處於劣勢,必須加緊轉型升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