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一批重大成果亮相 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加速

發佈時間:2021-05-28 15:37:11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責任編輯:牛志鑫

深潛器、無人機、磁浮高鐵……日前,一年一度的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動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正式啟動,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相繼亮相。《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今年科技週期間,全國各地舉辦線下展示和“雲上”虛擬展示相結合的科普活動。除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眾多“黑科技”參展外,神秘的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創新平臺也首次對外開放,包括國家科學中心和相關配套政策在內的我國科技創新頂層建設正加快推進。

據悉,本屆北京科技周是全國科技活動周的主場,室內主題展區有1000平方米,戶外互動展區4000平方米,共展示150余個展項。在這些展品中,有的是我國重大科技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如“兩彈一星”模型、“奮鬥者”號載人深潛器、時速600公里磁浮高鐵;還有關於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技抗疫、科技冬奧等成果以及科普文創産品等。

在開館日當天,一隻機器狗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這是一款大型的四足倣生機器人,可以在臺階、廢墟等不平整地面行走,搭載的攝像頭、人臉識別等模組讓它能夠完成地震救援、防爆探測、工業巡檢等工作。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展臺同樣被觀眾團團圍住。“就像人有指紋一樣,所有的物質都有它的‘光譜指紋’,比如氧、氮,在光譜中對應不同的波段,我們應用量子點光譜技術的組合器件,對從被測物品那裏得到的光譜進行分析,按照光譜和物質的對應表,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測試樣本中所含的物質是什麼。”展位工作人員介紹。

在展區現場,記者所見之處無不閃現著“黑科技”的身影。以人工智慧為例,在科技冬奧展區,一套由北京高校自主研發的高山滑雪智慧跟蹤拍攝系統亮相。通過人工智慧識別運動目標主體並鎖定後,這套錄影機載荷將實現對選手的全自動對焦拍攝。“再過不到一年時間,北京冬奧會將拉開帷幕。這套系統勢必助力明年的高山滑雪項目的電視直播效果。”該項目相關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老師褚旭紅向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懷柔區今年科技周活動依託懷柔科學城、中科院所等優質資源,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近年來懷柔地區科技發展成果。主會場活動分為走進科學城展區、科技冬奧展區、智慧生活展區、科普嘉年華展區四大板塊,入駐懷柔科學城的科研機構和科技公司近百個創新展品展項亮相。其中,最讓參觀者們期待的是神秘的大科學裝置首次對外開放。

“眾所週知,正在建設中的懷柔科學城聚集了一批大科學裝置,個個堪稱是‘國之重器’。這次對外開放的是由中科院物理所建設的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該裝置通過特殊的製冷技術,可以無限接近絕對零度,這在全世界都屬於領先水準。”展館相關工作人員向觀眾們介紹稱。

5G應用、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成果,以遊戲互動、參觀體驗等親民方式展示,今年的科技周給廣大市民獻上豐富科技盛宴的同時,也展示了我國此前佈局的一批重大項目正加快“落地生根”。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發展迅速,在材料、能源、生命、工程技術等7個學科領域佈局框架已初步成型,正在建設的大科學裝置達到23個,投入運作的27個大科學裝置也在不斷提高共用水準和使用效率。

“‘十四五’期間,懷柔科學城5個大科學裝置將全部建成。計劃今年率先建成並投入試運作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將為我國地球科學研究提供一種全新的研究範式。”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表示,該裝置成功運作後將顯著提升我們國家天氣預報、防災減災、預警預報的能力,也將對國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碳中和以及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面向“十四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速,正在成為驅動高品質發展的創新高地。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已經共同批復成立了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十四五”期間,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按照“建成運作一批、加快建設一批、適時啟動一批”的思路,完善科學設施平臺體系化佈局。

除了促進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外,我國同時也在加快完善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未來發展政策。以人工智慧産業為例,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會同有關部門重點加強人工智慧發展的頂層設計,編制好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産品等方面的“十四五”專項規劃,部署一批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深入推動企業善於用數賦能行動,培育壯大人工智慧産業激情,利用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等市場化的方式,促進市場相關領域的創新創業蓬勃發展。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