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在延續優秀傳統中推進中華文化開拓創新

發佈時間:2021-02-20 10:55:22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責任編輯:牛志鑫

作者簡介:

2月5日,教育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作了部署安排,強調素養導向、系統規劃,強調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體育與健康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的“3+2+N”全科覆蓋模式,強調夯實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對此,我們要凝聚文化認同、堅守文化立場,積極推進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只有從延續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滋潤心田、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堅定中華文化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基礎,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的認知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豐富源泉。人類學家克萊德·克魯克洪(Clyde Kluckhohn)在談到文化時,對“文化認同”是這樣解釋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的總和,是一種思維、情感和信仰的方式,是一種歷史的沉澱。民族的、情感和信仰的、歷史的等這些人文符號的修辭表達,是最能引起人們的文化記憶和情感共鳴。文化認同是情感認同、民族認同和價值認同基礎上的抽象表達,而情感認同、民族認同和價值認同是文化認同在個體或集體層面上的具體體現。由文化認同到文化自信,這是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當代價值,才能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我們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合理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博採眾長。在世界各種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蕩中,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確保民族文化的獨立發展,維護中國的文化安全。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是文化保守,更不能自我封閉,而是更好地兼收並蓄,更好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該學習的必須要學習,該創新的必須要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堅持在“各美其美”的前提下,共商共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文共同體。

推動中華文化“雙創”

堅持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創造性轉化,就是對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對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在內涵上,要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當代價值,從形式上,要適應時代需要不斷地進行轉化和創新,運用新時代賦予的表現形式,延續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強大基因,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當今世界,各種智慧科技應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影響社會發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網際網路技術打開了人類生活和想像的廣闊空間,人類社會進入“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虛擬時代。中國要加快科學技術領域的振興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持續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工程,解決“國之重器主動權在我”的問題,堅定創新自信,建設科技強國。加強基礎性研究,切實增強中國綜合創新能力和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