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感受生命健康領域創新發展的脈搏

發佈時間:2021-01-08 13:16:04 | 來源:光明網 | 責任編輯:牛志鑫

心磁掃描成像儀、可穿戴式除顫器、柔性貼片式心電儀、眼內液採集器……位於北京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園2號樓的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大廳內,一個個實物、一張張海報,展示、介紹了一件件新型醫療器械。

歲末年初,記者來到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探訪,感受生命健康領域創新發展的脈搏。

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由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發起設立,2018年入駐東升國際科學園,旨在對接全球醫療創新技術與資源,為醫療器械、診斷服務等創新項目提供創新培育平臺。

“全球有700多萬人患先天性眼球震顫。”正在園區內“創業”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王樂告訴記者,先天性眼球震顫由遺傳基因突變引起,患兒出生後眼球會一直不自覺地顫動,症狀嚴重者無法正常入學,當前全球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2003年,王樂今從美國回國,從事眼科臨床工作。“我當時經常到北京的盲校調研眼病患者需求,發現好多孩子患先天性眼球震顫。”王樂今説,之後,他與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合作者一起研發出植入式眼球震顫電刺激器。2018年,他們創辦了超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入駐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目前已成功完成8例人體實驗,並獲全球發明專利。“中心的創新氛圍很濃,給我們提供了發展的沃土。疫情期間,我們的研發工作也沒有停步,後面還打算建設自己的生産工廠。”

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地下一層,既有共用實驗室,也有創業公司的獨立實驗室。一間約70平方米的房間內,滿滿地擺放著辦公桌和儀器,幾位工程師正在緊張工作。

“原先醫生治療眼底病時要一直盯著儀器,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導致很多醫生出現頸部和肌肉骨骼並發癥。現在我們利用超高清顯示技術,接入高清螢幕,幫助醫生減緩疲勞,同時提高治療精準度。”29歲的北京新創恒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王冠楠,指著桌子上自主研製的幾臺眼底病治療設備説,“早期的外殼還比較粗,現在我們的儀器越來越精細了,期待早日能上市。”

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3樓,是中心與全球醫療科技公司波士頓科學合建的開放創新空間——T3創庫,1000多平方米的空間依次分佈著沙龍角、咖啡角、會客廳、工作間。“這裡每週都會舉辦交流活動,創新的火花可能在不經意間迸發。”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竟菁説。

“當我的左手把杯子拿起時,右手也可以同時完成一模一樣的動作。”一名工作人員左手戴著感測手套,右手戴著外骨骼機器手,正在直播間裏為觀眾展示一款用於手功能康復治療的外骨骼機器手設備。

“手指手掌關節多、結構精細,手功能的康復直接決定了腦卒中患者康復後的生活品質。”富伯(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孔令傑介紹,利用感測技術的高靈敏度,健康的一隻手可以和患病的另一隻手完成相同的動作,進行康復訓練。

“入駐我們中心的企業並不多,但是個個都是硬科技企業。”王竟菁告訴記者,創新中心已累計培育企業20家,其中2020年入駐7家,有院士團隊、海歸創業團隊,也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團隊,涉及心腦影像設備、醫用AI軟體、生物工程等領域。“疫情之下,健康産業更顯重要,相關的創新也越來越火熱了。”

“我們是創新中心孵化畢業的第一個項目,也是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項目。”王穎奇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與校友一同投入眼科醫療設備研發工作中,並成立北京圖湃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團隊成員50余人,研發部門碩士博士佔比超過70%。“我們自主研發了超高速掃頻OCT産品用於眼科診療,同時也跟醫院持續開展緊密的醫工合作,希望能助力高端眼科醫療設備的國産化進程。”

談及科技、醫療,不論來自高校、醫院,還是從海外歸來的“創客”們個個都眼裏放光。凜冽的寒冬裏,東升國際科學園內涌動著創新創業的暖流……

“國家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健康中國建設,鼓勵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去探索和嘗試。新的一年,也希望我們的創新再上一個臺階。”王穎奇説。

據悉,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全球健康産業創新中心通過北京市衛健委、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友誼醫院等臨床轉化渠道挖掘並篩選的項目超過200個。

“北京在醫療健康領域有獨特優勢,不僅有許多大學,還有很多三甲醫院,有大量醫生和科研工作者在醫療器械方面有點子、有技術,很多都可以轉化。”王竟菁説,創新中心不僅有空間,還有一批投資機構做支撐。


文章來源:光明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