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常州大學:插“雙創”之翼 逐青春之夢

發佈時間:2020-12-15 13:50:20 | 來源:新華網 | 責任編輯:牛志鑫

走進常州大學校園,你會發現“未畢業,先創業”已成為學生中的新風尚。不少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創新創業做項目,在實現夢想的路上奮力前行。常州大學高度重視“雙創”人才培養,積極探索以創新創業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將“雙創”融入課程,營造濃厚的“雙創”氛圍。近三年,學校投入“雙創”基金400余萬元,涌現出400多個“雙創”團隊,30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獲得各種獎勵百餘項,激起創新創業浪潮中一朵朵閃亮的浪花。

“雙創”人才不斷涌現

2020年,對於龔亮來説,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他領銜的“蜀姜築夢”團隊,以姜黃技術創新項目成功助力四川省犍為縣産業精準扶貧,並在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榮獲銀獎。去年,該項目在教育部主辦的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了銀獎。

龔亮是常州大學商學院會計專業大四學生,他的家鄉在四川。對家鄉滿懷深情的他自大一起,就嘗試在電商平臺銷售四川特産創業,但一直反響平平。龔亮想要有所突破,但苦於缺少指導和方向。後來,他通過學院的“雙創”課程,接觸到常州大學徐德鋒教授。徐德鋒是江蘇雙創人才、從事姜黃的新藥與保健品研發已有六七年。通過徐教授,龔亮了解到品質最佳的姜黃就産自他的老家四川,但由於缺乏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姜黃的産值一直停留在較低水準。截至2018年,四川省犍為縣姜黃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可是年粗加工能力僅有0.5萬噸。這引起了龔亮的關注。

2019年以來,他和徐教授多次來到犍為,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了解姜黃種植的現狀。回到學校後,龔亮牽頭成立了“蜀姜築夢”團隊。團隊15名同學跨4個學院近10個專業,利用各自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傳統姜黃加工工藝基礎上,打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姜黃素綠色深加工技術,代替傳統的手工清洗和煤烘炕加工技術,保證了姜黃産品的品質;研發出兩種姜黃産品:解酒保肝的酒伴侶——蜀姜肽片産品和以姜黃為主的中藥靶向祛痘膏;自主研發姜黃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將姜黃生産過程中的殘渣廢料做成姜黃豬飼料和甲魚飼料添加劑。犍為多家農戶使用後,反響不錯。蜀姜模式已成功推廣到當地10鎮11鄉共涉及945戶種植農戶,帶領老鄉致富奔小康!

無獨有偶,常州大學商學院的繆安勤同學2014年就成立了“喵學叔”創業組織,是全國較早從事高校自媒體行業的團隊,主營新媒體代運營及媒介投放。2016年,繆安勤創辦了常州牧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啟動鯨益互動;2018年,推出了廣告易貨服務,免現金只收庫存産品,平均年處理庫存産品過億;2019年,連續收購了數家盲盒機公司,重組推出自營盲盒機品牌——超級鯉盒,創造性地將盲盒與去庫存相結合。如今,常州牧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營收近四千萬,骨幹團隊基本來自常州大學商學院,當前公司正籌備在新三板上市。

今年27歲的陶晉是常州溧天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在常州大學讀書期間,陶晉被學校創新創業氛圍所感染,在學長們的帶動下,他于大二開始做校內文化傳媒。“印象特別深的是那時候學校成立了常青藤創業社區,影響了一批人。”陶晉説,創業的種子從大二開始種下,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舒枝散葉。目前公司年營業額達到3000多萬元。年初疫情爆發,陶晉和同學們一起採購物資,發放給社會工作人員、環衛工人、交警等一線工作者。陶晉説:“我喜歡從創業到實業然後回饋社會,常大的校訓是‘責任’,我一直牢記在心。”

三種路徑助力夢圓

常州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彭偉表示,近年來常州大學涌現出一批創業成功的校友,繆安勤、陶晉、龔亮都是創業教育的典型。“我們一直在思考,地方高校如何培養有國際視野、有創業精神、有社會責任的高品質校友,校友們交出了最美答卷。繆安勤的業務走出常州走進上海,陶晉業務面向國際,國際視野很鮮明,龔亮一直堅持在扶貧的道路上。他們不僅有社會擔當,而且不斷創新的精神激勵著朋輩。”

如何培養雙創人才,是常州大學不斷思考的課題。近年來,常州大學商學院以創新創業為特色,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推動“雙創”事業發展方面不斷助力,現已形成以教研結合、知行耦合、專創融合這三種路徑為基礎的教學模式。

“我們很多老師會把主持的國家級項目進行拆分,分解成一些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學生在參與老師的項目時,既完成了任務還能收穫成長。”彭偉介紹,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後對學生就業或者考研都有幫助,體現了研究服務於教學,服務人才培養的教研結合。

雙創人才培養不能只是書面上的理論,關鍵還得有實踐,培養出知行合一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要將理論教學和實踐耦合,將國內外最新理論融入課堂,聯繫實踐教學。”彭偉説,常州大學商學院擁有1個創業與企業經營管理綜合訓練中心(省級教學實驗中心),老師在企業裏也有一些試驗基地給學生使用,帶學生去參觀、學習,堅持做到知行耦合。

“第三點是學院重點打造的,將專業教學和雙創融合,這也是國家大力推動雙創教育背景下,常州大學做出的探索,做了快十年了。”彭偉説,在平時教學中,將創業課程放在專業中,專業課程中加入創業元素,在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的體驗中,引導學生體驗感悟生活從而激發創造天性。

常州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江濤濤表示,商學院的同學們始終保持銳意創新、不斷創新的前進姿態,努力培養自己的理論功底、創新意識和思辨能力;商學院的教師不僅是“指導者”,更是“領跑者”,帶領學生一起科研創新,做學生的“引路人”;在學院部門精心謀劃下,師生合力,通過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激發更多學子投身於創新創業活動中,不斷增強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為他們實現夢想插上翅膀。

商學院對於高品質雙創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績,是常州大學雙創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常州大學通過賽事和實踐結合,組建團隊邊參賽邊創業實踐,並讓學弟學妹們加入進來,形成傳幫帶作用,體現出了優秀的創業特質,涌現出一批又一批“雙創”人才和優質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包海霞)


文章來源:新華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