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瀘州江陽區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發佈時間:2020-08-18 19:06:51 | 來源:人民網 | 責任編輯:牛志鑫

人民網成都8月17日電日前,歷時7個月的瀘州市江陽區首屆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大賽評審結果揭曉。全區15個鎮街共計申報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項目23個,涵蓋小區治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社會組織孵化培育、社會治理智慧化建設等多個方面。經過激烈角逐,最終綜合評定出一等獎項目2個(鄰玉街道鄰江社區“劉太金工作室”建設等)、二等獎項目3個(華陽街道黨群“鄰里e家”試點工作等)、三等獎項目5個(藍田街道“三定三化”精細化小區治理等)。

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基層矛盾糾紛能否有效化解,基層群眾的心氣順不順,關乎治國安邦的基石牢不牢。直擊基層治理的難點、堵點、痛點,江陽區主動思考,積極探路,在全區範圍開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大賽,以全市首創之舉,縱深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著力打造基層社會治理特色品牌,助力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建設。

百花齊放:因地制宜深耕自家“責任田”

基層治理涉及面寬、量大、事多,直接面對群眾,社區治理、村落治理各有不同。全區各鎮街以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大膽試水,在思考中踐行,在踐行中提升,大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各自在自家“責任田”探索治理新路。

華陽街道面對小區住戶多、流動人口多、治理難題多等實際,率先探索黨群“鄰里e家”模式,建設“e先鋒”“e文化”“e服務”“e自治”,通過線上黨員帶頭、線下黨群互動,以“小區人管小區事”促“小區事小區管”,實現“小區e家管、鄰里一家親”。

通灘鎮基於特殊地理位置,即三市四縣結合部,開展“社情民意大蒐集、矛盾糾紛大排查、信訪積案大化解、社會秩序大整治”邊際聯防四大活動,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用,結合邊界村(社區)實際,全面排查矛盾糾紛、合理分析産生原因、依紀依法處理問題,夯實了邊際聯防基礎、穩定了邊際周邊和諧。

鄰玉街道鄰江社區有7個居民小區,其中6個小區由原川南礦區家屬區轉變而來。隨著川南礦區企業改革,由企業大包大攬,“吃大鍋飯”模式逐步轉變為小區居民自我管理服務。由此,社區充分發揮“四川好人”劉太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順勢而為成立社會治理自治組織“劉太金工作室”。工作室打造出“領頭雁工作坊、話療坊、大姐文藝坊、盯盯拍坊、大哥修補坊、健康加油站”等社會治理活動品牌,整合資源全方位參與社會治理,並建立工作室與轄區企業協調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小區環境衛生、物業管理、矛盾糾紛、文體活動等諸多問題,實現工作室與企業、居民“雙向互動”。

《丹林鎮綜治中心規範化實體化建設》《大山坪街道“坪安360”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南城街道白招牌社區:黨建引領+小微治理》……各鎮街結合自身實際,吹響了創新基層治理的號角,初步探索出一套務實管用的基層治理思路和辦法,破解了多年未解決的治理“頑疾”。

共建共用:統籌協調凝聚治理合力

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大廈的根基,處在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抓住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主線,加強統籌協調、整合資源、多元共治、組織保障,構建一套系統、科學、實用、高效的體制機制,打造黨委“領治”格局、政府“善治”思維、基層“共治”功能、民眾“自治”意識、社會“法治”環境。

江陽區開展黨建引領小區分類·········治理,在物業小區,健全“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治理體系,搭建民主議事平臺,暢通居民參與小區治理服務渠道;在無物業小區,建立“小區黨組織+自治委”治理體系,整合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資源補齊民生短板,實現小區自我服務、有序更新;在散居樓棟,因地制宜拆墻並院、劃分治理網格,建立網格(小區)黨支部,探索社區集體公司兜底、市場化運作等物業管理模式,完善便民服務設施,使老小區煥發新活力。

推進網格治理“多網合一”,綜合考慮管轄面積、人口數量、黨員及黨組織分佈等因素,整合黨建、綜治、創文、城管等各類網格,調整優化網格設置,實現“多網融合、一網統籌”,推動形成“網格發現、社區呼叫、街道統籌、分級響應、協同處置”的工作格局。

茜草街道率先在全市建立司法所、派出所、基層法律服務所“三所聯動”矛盾糾紛多元調解機制,充分整合司法、公安、法律專業人士“三股力量”,著力化解信訪積案,打造了“和諧茜草”的基層實踐樣本。

智慧化治理:資訊支撐“線上+線下”融合

資訊化也為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注入新動力。借助資訊化、網路化手段變革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不僅可以提高基層治理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讓群眾更好監督基層權力行使,還能簡化服務流程,實現辦事不出村和社區。

江陽區利用現代資訊技術手段,推進陣地標準化建設,按照“建設標準化、功能多樣化、管理規範化、服務親民化”要求,以黨建為引領,以需求為導向,構建以社區、園區、商圈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輻射網格(小區)、樓宇黨群服務站的5分鐘黨建便民服務圈,把黨群服務中心(站)打造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黨組織活動、向群眾宣傳展示黨建風采的“紅色家園”;聯通社區黨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用家園”;為社區居民群眾提供便捷、精準、豐富服務的“社區家園”。

北城街道建設基層治理大數據指揮平臺,以數據融合和共用為途徑,整合黨建、網格、城管、民政、安全、小區六大板塊資源,全面構建“黨委政府統籌、一個平臺整合、全域數據融合、上下協同聯動”的數字化社會治理體系,在摸清底數、管控街面、重點人員監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丹林鎮投入30余萬元,創新提煉“1446”模式,設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室、法律諮詢接待室、監控研判室、心理疏導干預室和群眾接待大廳,設立4個開放式接待窗口,實現“一窗口”受理訴求、“一站式”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現已作為全區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模板,在全區推廣。

成效凸顯:注入活力“治”出和諧有序

為基層治理找“好幫手”,江陽區大力培育由鄉賢領銜的社會組織和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參與村級事務。一個個群眾自治新載體,拓展著基層治理的新路徑,“治”出社會活力,“治”出和諧有序。

“劉太金工作室”首創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機制,是廣泛吸收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可貴藍本。劉太金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逐漸形成了“情、理、法”三步工作法。作為全市首支以全省優秀共産黨員、“四川好人”命名的群防自治隊伍,工作室匯集了調解能手、政策達人等120余人,年齡跨度從25歲到75歲,活躍在近130個小區、院壩、樓棟,服務群眾近3000人。

通灘鎮自“四大活動”開展以來,共排查並協調解決疑難重點信訪積案8起,收集問題訴求154個,目前化解139個,正在辦理的15個。

“在處理矛盾中,較大部分都是鄰居間在建房子、田地等上面的一些糾紛,但吵著吵著就不可收拾,甚至會鬧到互毆的場面,如果在雙方矛盾剛起的時候,只要有人來調解一下,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分水嶺鎮群工辦負責人周正猛説。

為了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産生,江陽區大力推進矛盾糾紛聯調聯治,讓訴源治理成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推手,著力打造“趙滿意工作室”,由調解成功率高、被人們親切稱為“趙滿意”的法官趙晉福開展訴訟輔導、訴前調解等工作,將訴訟服務不斷向前延伸。近一年來,“趙滿意工作室”接待群眾600余人,訴前調解各類糾紛327件。江陽逐步形成了“源頭預防為先、非訴機制挺前、法院裁判終局”的訴源治理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江陽特色、以司法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發展之路。(侯濤牟澤鋒)


文章來源:人民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