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黃嚴益:不忘初心

發佈時間:2019-08-05 09:04:49 | 來源:中國雙創 | 責任編輯:牛志鑫

黃嚴益是天津大學精儀學院2016屆畢業生,“天麟班四期”學員,在校曾任社團主席、黨支部宣傳委員、班級團支書、足球隊經理等多個職務。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學習生活都在城市中的性格活潑的小姑娘,現在卻在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扎佐鎮大興村當起了扶貧幹部。

信仰源於初心

作為一名18歲就入黨的“老黨員”,黃嚴益無論是在校期間每次組織生活會的學習還是工作後對於黨的學習,都秉承習近平總書記曾説過的“共産黨人要忠於黨、忠於人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理念。或許是經常參加黨建活動,對於黨的理解比別人更加深刻,跟同期畢業的同學們有不一樣的想法,她沒有選擇繼續深造,沒有選擇進入對口科研單位,沒有選擇進入月薪上萬的高科技公司,而是毅然選擇了走一條不尋常的路——回到家鄉貴州,報考了貴陽市當地的公務員。

走訪基層,這樣的念頭其實很早就在黃嚴益的心裏種下了。

她影響最深的還是大學時期的支教經歷。當時大一有暑假去雲南、去湖南各個地方的支教團隊,可是沒有一支隊伍去貴州的山區裏支教,作為從貴州山區裏出來的學子,她深知在貴州有很多貧困學生需要幫助。

“沒有人組織隊伍去,那我就自己組隊伍去。沒有學校對接,那我就自己聯繫山區學校”,這是當時黃嚴益下的決心。從組建隊伍到聯繫支教學校,她一人完成了這些工作,支教活動雖然短暫,但影響確是深遠的。在支教結束了幾年後,她還時常收到學生的消息。正是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使支教經歷非常可貴,作為這次支教組織者的黃嚴益也悄悄下定決心,希望未來能做一名在他人成長道路上帶來正能量人。

扶貧實有決心

如果説之前的山區支教經歷是因,那麼現在戰鬥在扶貧第一線就是果。

貴州省屬於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攻堅難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貴州省目前依然有66個貧困縣,5000多個貧困村,13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是目前最重要的一項民生工程,貴州省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打贏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選派了4萬多名駐村第一書記及駐村幹部投入這場戰鬥中。

2018年初黃嚴益有幸被組織選派成為貴陽市一名紮根基層的駐村幹部,下到最基層的行政村裏面,與村民同吃同住,幫扶貧困戶脫貧,為村經濟找發展的路子。

黃嚴益所在的大興村位於貴州省中部,曾經屬於省級貧困村,崎嶇的地形和複雜的地貌條件限制了經濟的發展。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養殖和種植。大興村下轄11個村民小組708戶約2443人,與西部大部分落後的農村一樣,大興村的年輕勞動力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在村裏的大多為文化水準低、缺乏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以及殘疾等弱勢群體,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幫扶依靠真心

在黃嚴益剛進村開展工作時,很多村民認為,一個小姑娘能夠幫助他們脫貧,有點異想天開了。面對村民懷疑的眼光和不信任的態度,黃嚴益並沒有氣餒,相信用真心為群眾做事,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扎佐鎮大興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31人,這裡面有殘疾、有智力障礙、有老人、有孤兒等等情況,為了對每一戶的情況都詳細了解,黃嚴益便開始挨家挨戶地進行走訪,到貧困戶家聊聊家常,曬曬太陽,成為他們的熟人,一次不行就多去幾次。有一次晚上在五組開小組群眾會議時,她腿上還被一種毒草蕁麻草給蟄起了一大塊的紅腫。

黃嚴益相信,通過走訪,了解到貧困戶的真正困難,才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貧困戶王達萍本身患有癲癇病,家庭人口又複雜。80多歲的老母親、丈夫、女兒還有患病婆婆和智力障礙的小叔子一共6口人一起生活。居住在不足80平的小平房裏面,看著這一家六口“蝸居”在一起,黃嚴益便與隊員們商量在原住宅旁邊修建一個小偏廳,增加居住面積。他們通過努力爭取到縣人大4萬元資金解決住房問題,協調了貴陽市就業中心為王達萍家捐贈傢具,並在修房期間每週前去查看修建的進度。2019年春節前,王達萍一家已經住進了新房。

村裏的貧困學生朱其慧在讀高三,母親在很小的時候去世,其父親朱習祥長期患病,隔三差五就去醫院。城裏的孩子高三的時候每天都有父母的營養餐,壓力大的時候會帶著去旅遊散心,而獨立又堅強的朱其慧不僅獨自承擔著高考的壓力,還需要照顧體弱多病的父親。為了讓高考的朱其慧感受到關愛與溫暖,黃嚴益把朱其慧當做自己的親妹妹,經常前去走訪看望她父親的身體情況,讓她安心在校學習,與她交流,在短信中鼓勵她認真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改變家庭,改變自己的命運。

用真心換真心,用真情解真難,在前輩的帶領下,黃嚴益一步步熟悉基層扶貧工作,一步步獲得了村民的認可。

大興村基礎設施落後是限制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改善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成了黃嚴益扶貧工作中的一項重點。

大興村11個村民小組中仍有3個村民小組還沒有安裝路燈,村民夜間出行不便,安裝路燈是村民翹首以盼的大事。為了改善村裏的照明工程,黃嚴益與隊友帶著各項資料奔走于多個部門,最終協調到30多萬元資金安裝80盞太陽能路燈,這80盞路燈不僅照亮了千家萬戶,也照進了百姓的心頭。

“組組通道路工程”聚力打通農村公路建設的“最後一公里”,2018年底正值貴州省“組組通道路工程”大決戰,由於貴州從8月份便進入了雨季,工期緊迫,黃嚴益幾乎每天都會和隊友去施工現場,協調村民的土地、看挖掘機挖毛路、看工人打漿等,天氣冷就與他們一起在路邊燒樹枝取暖,她完全丟掉了城裏女孩的“嬌氣”,成了接地氣的扶貧女幹部。

黃嚴益的扶貧隊友介紹到,“組組通道路就是每個村民小組的通組公路,有些小組和小組之間隔著山坡,就要從山上開始挖毛路,有一次剛下過大雨,我們幾個便開車去看毛路的開挖進度,在一個上坡轉角處,車子輪胎突然打滑,當時車上的幾個人都嚇出冷汗。旁邊滾下去就是懸崖呀。”

這樣背後的小故事還有很多,正是這些小故事的組成才讓村裏面的基層設施越來越完善。

“我們村裏,我們村裏……”現在已經是黃嚴益的口頭禪,大興村已成為她的第二故鄉,她對這裡的風土人情如數家珍,對村裏各項新建設施更是無所不知。

未來充滿信心

對比大學同學們,發一篇期刊論文可能是他們的成就感,參與航太科研項目可能是他們的成就感,簽約幾百萬的合同可能是他們的成就感,而黃嚴益的成就感來源於鄉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黃嚴益曾作為90後扶貧幹部,在接受新聞媒體採訪時説道:“看見重新點亮的萬家燈火是我的成就感,踏在四通八達的水泥路上是我的成就感,聽著文化廣場上傳來陣陣歌舞聲是我的成就感,感受貧困戶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更是我的成就感。這是份工作能夠收穫滿滿的幸福感,對今後的工作也充滿了信心。”

習總書記在北大座談會上曾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當下處於大扶貧時代,能夠在投身入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是實現自己的價值,更是順應時代的發展,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2年懵懂的小女孩踏入大學,2019年帶著堅定信仰的女孩繼續前行在那條基層扶貧的道路上。

文章來源:中國雙創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