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李康靈:援彝歲月

發佈時間:2019-08-05 09:04:49 | 來源:中國雙創 | 責任編輯:牛志鑫

李康靈,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2015年四川省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現任南充市農業農村局科教科副科長,目前在涼山州援彝。

2015年,通過學校的就業宣傳我了解到了選調生這個群體,被一批又一批農大學子志在四方、深入基層、造福人民的信念所感動。恰逢四川省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到校宣講,我感受到四川省對青年幹部細緻入微的關愛、清晰明朗的培養計劃,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北京的高薪厚職,成為一名四川省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2015年7月,我剛參加工作豪情沖天、信心滿滿,心裏全裝的是“為家鄉的改變貢獻力量”,然而在瑣碎繁冗的工作中,我有些迷茫了,總感覺渾身的勁無處可使,摸不清工作重心,找不準努力的方向……但組織上每一步的精心安排、每一次的悉心培養,讓我一點一點地明白了什麼是民生、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短短的三年多時間,就讓我快速成長,完成了兩次破繭成蝶的蛻變。

第一次蛻變:由一個熱血青年變成了一個“寧可自己脫皮,也要農民脫貧”的駐村幹部。

根據組織安排,2015年10月,也就是我參加工作的第3個月,到儀隴縣安溪潮村駐村,負責整個駐村工作隊的日常工作。

安溪潮村三面環山,窩在一個深山坳裏,手機完全沒有信號,用村幹部的話説就是“深山石頭窩,出門就爬坡”。可職責在身,由不得我有半點退縮。在走訪貧困戶時,看到有的蓬頭垢面,下午三點多才吃午飯,只有一盤鹹菜下飯;有的三個兒子兩個殘,兩間住房五口人,已經十四歲的小兒子連床都沒有,一直睡在拌桶裏……我的心被這一幕一幕深深地觸動了,眼睛禁不住濕潤了起來。我把我的生活和他們過的日子一比較,我逐漸明白了來這裡幫扶的責任。明白了責任,才知道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我心裏暗下決心,一定要扛起肩上的千鈞重任:“農民不致富,我就不回家!”

安溪潮村全村44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38人,2014年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僅2480元。老百姓最怕的是窮、最盼的是富,最渴望的是有致富的門路。我們經過考察論證、分析研究,決定引進四川省農業龍頭企業綠科禽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建設20萬隻現代化蛋雞産業園,44戶貧困戶每戶貸款5萬元入股,每戶每年能夠分紅1.5萬元。然而,面臨大額貸款,一些村民反而“打退堂鼓”。有人説:“我們本來就窮,還要貸這麼多款,萬一虧了,八輩子都還不清。”我知道農民“心中沒有底”,就與貸款村民簽訂承諾書:如果村民發展産業虧了錢,就是賣掉城裏的房子也要幫助村民還清貸款。這樣的承諾、這樣的舉動,為村民壯大了膽量,堅定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

印象最深的是譚顯本大爺,譚大爺家中2子,大兒子外出務工,能自給自足,但不能照顧家裏,二兒子長期癱瘓在床,每天要花去醫藥費80元。譚大爺為了家中老二,已經將僅有的房子賣掉了,在村口處搭建了一個臨時棚暫時居住。當我們走訪到譚大爺家中,給他帶來通過發展蛋雞養殖脫貧致富的消息時,譚大爺憂愁的臉頰上漏出了一絲希望的微笑。但是,當聽到需要貸款5萬元時,他臉上的笑容消失了,躊躇了半天對我們説:“我家的情況你們都看到了,一下貸這麼多錢,如果虧了,就是把我的命搭進去也還不清。”看著老人堅決而又樸實的眼光,我既感動又心疼。為了打消老人的顧慮,我決定拿出自己的工資積蓄2萬元,再向親戚朋友借了3萬元,墊資5萬元幫助譚大爺入園發展産業。

在大家的努力下,安溪潮村也在一點點發生變化。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春節,村裏格外熱鬧,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了,還以為走錯地方了。原來的通村路變寬了,通社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土坯房變成了2層的小洋樓,手機有信號了,天然氣通到了家門口,水龍頭打開就有自來水了。山溝溝裏建起了20萬隻現代化蛋雞産業園,508畝山坡地變成了果園,108畝水田變成了標準魚塘。安溪潮村的老百姓都愛笑了,連打了四十年光棍的老農民都有媳婦了。

這次蛻變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駐村幫扶,就是要把村子當故鄉,認鄉親作親人,用心去傾聽,用情去交流,用愛去奉獻。

——駐村首在“駐心”。組織給予厚望,只有用心付出,為渴望幫助的父老鄉親付出一片丹心一片情懷。

——駐村理當“助村”。不管壓力再大,困難再多,只要用心幹事,自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駐村更應“注情”。學當奉獻山鄉,情暖父老鄉親,只要用心詮釋,自有一腔暖流一腔大愛。

第二次蛻變:由一個駐村幹部變成了一個“不畏艱險、敢闖敢試”的援彝幹部。

根據組織安排,2018年7月,跟隨南充市原副市長(現涼山州副州長)入涼進行援彝,主要從事脫貧攻堅工作。

在大涼山不僅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還要有不怕犧牲的為民情懷。涼山是典型的“直過地區”,至今,11個貧困縣一個沒摘帽,除州府到縣之外,很少有三級以上等級公路。很多貧困村都位於海拔2500米的高山上,每次下鄉,車子就行駛在懸崖峭壁上,穿梭在飛沙走石中,窗子外面就是萬丈深淵。尤其是進入9月份,山上開始起霧,能見度不到2米。到了11月中旬,陰山路面就會結冰,人在上面都站不穩,何況是車。到涼山工作不到一年就3次遇險,一次是車子被飛石砸中,還好只是砸中側門;一次是下雨天車子打滑,還好在離懸崖邊50釐米的地方停住了;一次到木裏暗訪,遭遇暗冰,車子就在海拔3000米的懸崖邊上胡亂打圈,還好最後停住了。可以這麼説,所有在涼山工作的幹部,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工作。

在大涼山要想轉變幹部脫貧攻堅作風,必須用猛藥祛沉疴、亮利劍斬病根。開會百次不如暗訪一次。針對幹部作風不實的問題,組建暗訪組,帶隊到11個深度貧困縣進行暗訪。暗訪組白天直接進村入戶,事前不打招呼、事中不要陪同,全程錄音錄影,把沒有落實的事、把不在狀態的人找出來,現場連線追蹤相關責任人,要求其“對出現的問題給出解釋,對下一步怎麼幹給出答案,對好久能幹完給出時間”。平均每個縣21名幹部做檢討,最多的一個縣32名幹部做檢討,全州總共有238名幹部做檢討,其中縣級幹部78名。通過暗訪,刺痛了幹部神經,引起了強烈反響,幹部脫貧攻堅作風得到了明顯轉變。

在大涼山貧困群眾要想持續增收,必須用足用好“以購代捐”這一好政策。涼山脫貧攻堅最大的難題是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實現“村有當家産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協助領導組織籌備了“以購代捐”公益晚會,會上與各市(州)、中省機關、國企、央企、高校等243家單位簽訂認購協議,金額27.3億元,讓老百姓真正優質優價地賣農産品,不愁價格低、不怕沒得銷路。截至2018年底,全州通過“以購代捐”賣出農産品1.5億元,帶動6.5萬戶貧困戶27.84萬人,戶均增收2308元。

這次蛻變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只要心中裝著彝區百姓,只要敢於擔當,就是再高的山、再險的路、再難的事,都擋不住我們幹事的熱情,都難不住我們前進的步伐。

——當幹部,就是要時刻把群眾記在心間,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親人。

——當幹部,就是要不計個人得失衝鋒在前,哪最需要、哪最困難、哪最危險,就出現在哪。

——當幹部,就是要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主動想事、主動擔事、主動幹事。

為群眾幹事,時間總是過得那樣快;為組織分憂,時間總是那樣短暫。回首三年多來,一直十分慶倖自己能夠遇上這個偉大的時代,有脫貧攻堅的大戰場,有學有所用的大舞臺,參與建立的脫貧奔康産業園模式,在全國推廣。回首三年多來,在這個百煉成鋼的大熔爐裏,我不斷成長,參與總結撰寫的《南充模式:脫貧奔康産業園》獲汪洋批示,撰寫的《南充市産業扶貧總結》被經濟日報收錄。回首三年多來,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我都收穫滿滿,生活上今年即將迎來第二個寶貝的降生,工作上領導滿意、同事認可,多次獲評先進工作者、苦幹標兵。

最後,我想用一首敘事詩以此明志,致敬我的援彝歲月,並向組織彙報下一步工作打算。

雖然學而本為農,從未想過要入彝;

家鄉貧困已全摘,三區三州更需吾;

家中幼兒才三歲,家中妻子又懷胎;

輾轉反側難決策,最終決定赴彝區;

從此離家上千里,再見妻兒需視頻;

初入彝區遇三險,飛石打滑遇暗冰;

走村入戶訪真貧,彝家戶中人畜居;

不禁兩眼淚濕潤,更覺此行不白來;

深入調研找辦法,苦思得來三兩計;

脫貧摘帽難在哪,精準對標是根本;

缺啥補啥為脫貧,群眾滿意不能忘;

暗訪督查轉作風,倒逼幹部苦實幹;

以購代捐找門路,從此農民不愁銷;

易地搬遷是關鍵,配套産業不能忘;

大力獎補發産業,助農增收全靠它;

彝家兒女盡歡顏,脫貧實為有錢花;

以此明志留彝區,不破貧窮誓不返;

待到三年脫貧時,再以成績告組織。

文章來源:中國雙創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