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一場四千公里的逆行

發佈時間:2019-08-05 09:04:49 | 來源:中國雙創 | 責任編輯:牛志鑫

鄭明鳳,男,漢族,中共黨員,湖南邵陽人,1990年8月生,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專業2016屆碩士畢業生。通過基層公務員項目,錄用分配到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現任庫車縣烏恰鎮黨委副書記、組織幹事。在他的帶動影響下,2019年首次有北大博士畢業生選擇赴新疆南疆鄉鎮工作。

北京大學具有愛國光榮傳統,學校始終堅持培養有家國情懷的青年一代,積極引導畢業生選擇基層、選擇西部,近年來涌現出陳蒙、徐釗、宗立冬、鐘梓歐等一批優秀典型。2016年,碩士畢業生鄭明鳳從未名湖畔“逆行”近4000公里來到天山腳下,深入南疆腹地,成為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的一名鄉鎮公務員,用實際行動踐行畢業宣言——“到基層去,到西部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是鐵了心要去南疆的”

鄭明鳳生長于湖南邵陽的一個邊遠山村,後來接受了國家最優質的教育得以走出大山。2016年的畢業季,鄭明鳳面臨著選擇。當時發達省份廳局機關選調生崗位、金融央企總部高薪職位等10余個單位,已經向他投出了“橄欖枝”,每一份都令人生羨。經過一番抉擇之後,他決定隻身奔赴新疆南疆。“我和家人都沒去過新疆,起初父母還有點擔心,但我是鐵了心要去南疆的,也順利取得了他們的支援。”

人們總是好奇一個北大研究生為什麼選擇到新疆南疆鄉鎮。他卻説:“我走出大山,不是為了擺脫貧困地區,而應該是去幫助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當我們有能力讓身邊的人因為我們的努力而過得更好時,我們為什麼不承擔起這份責任呢?”

儘管深知新疆南疆地處祖國邊陲,還是國家三區三州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但他説:“基層工作很難,但總得有人去幹;祖國疆域很廣,總得有人去守。”

“以後我就是您的孩子”

出生成長于農村的他,和人民群眾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三年時間裏,鄉里的每一個村、每一個小組,他不知跑了多少遍。為了能更好地交流,他給自己取了維吾爾語名字(جھ سۇر,jasur),每天堅持用自創的“‘一五一十’學習法”學習維吾爾語。當進村入戶用維吾爾語交流時,老鄉們都投來讚許的目光。不僅如此,他還學會了維吾爾族舞蹈麥西來普,偶爾能和著老鄉唱幾句維吾爾語民歌、跳幾支舞,很快就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

雖然離家數千里,但他與一個沒有孩子的63歲大娘阿依先·莫明結了親戚,結親的那一刻,他説:“阿依先媽媽,以後我就是您的孩子!”阿依先大娘把鄭明鳳攬在懷裏,激動的淚珠滴落在他額頭。那一刻,所有關於民族、血緣、地域、語言的差異都全然消失,時間定格,留下的只有血濃于水的“親情”。

他心繫群眾,盡其所能去幫助老鄉解決困難。2017年冬天,他主動聯繫香港慈善企業家,為困難群眾解決了10萬餘元過冬衣物,送去實實在在的溫暖;2018年,又聯繫內地教育基金,資助了兩名到內地上大學的當地貧困學生。

“在與老鄉來來往往、説説唱唱、聚聚聊聊的過程中,我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讓我感到越幹越有勁兒。”鄭明鳳把南疆當成自己的家,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克服飲食關、氣候關、風俗關、語言關,因為這些變化,他得到當地幹部群眾的接納與讚許。

“我更需要在基層”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是個大學校,很多經驗是學校學不來的,與其説基層需要我們,倒不如説我更需要在基層。”剛到鄉鎮的鄭明鳳,從掃地擦桌子到材料複印,從入戶走訪到辦公室接待,從數據處理到文件起草,從民族團結到精準扶貧,他都主動承擔,真抓實幹。通過三年的錘鍊,已經成長為鄉鎮領導班子的骨幹,能獨當一面。言談舉止之間,已經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基層幹部。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他所在的鄉鎮有6萬多人、19個村、5個城市社區,村情社情複雜。“基層組織強起來,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才能落到實處。”作為組織幹事,他堅持落實“日周月季年”工作機制,規範村級各項事務和制度;堅持村幹部年輕化、黨員化、高學歷化原則,調整充實村“兩委”班子近60人,達到總規模的40%。他著力提升村“兩委”班子、黨員隊伍能力素質,推行“每天學習國語三句話”,組織黨務、電腦技能等培訓40余場,引導“訪惠聚”駐村幹部捆綁幫帶村“兩委”班子及後備幹部,轄區基層基礎不斷夯實。

他認為村民更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離不開國語的大力推廣普及和技能培訓。通過農牧民夜校、學生“小手拉大手”等形式,提升群眾紡織服裝技能,大家積極性都很高、效果也很好,目前,全鎮50歲以下村民學習國語做到了全覆蓋,很多村民甚至都用“你好,吃了嗎”來打招呼,更多的人也有了手藝,進城就業的村民新增2000多人。

村民思想觀念的轉化,帶來了更深遠的轉變。他著力打造了“石榴籽”宣講品牌(“石榴籽”寓意各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積極組織公安幹警、白衣天使、基層幹部、民間藝人等各支隊伍力量組建“石榴籽”宣講隊,深入農家大院、田間地頭、鄉村大舞臺,以黨的各項惠民富民好政策、黨中央對新疆各族兒女的關心幫扶,以及在黨和國家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成長起來的“模範”“標兵”等為基礎素材,引導基層群眾吃水不忘挖井人、銘記黨恩跟黨走。

難忘且有意義的青春,一定關乎國家和民族。鄭明鳳以無私的奉獻、實幹的精神、熾熱的情感,贏得了當地幹部的信任,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擁護。“小鄭書記是個兒子娃娃”,烏恰鎮一名老黨員如是説到。

文章來源:中國雙創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